古今名医-->当代名医-->张镜人-->证治经验:-->八、慢性肾炎的辨证论治-->1.脾失健运,肾气不固,湿邪挟热

1.脾失健运,肾气不固,湿邪挟热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主症] 面无华色,目睑及下肢浮肿时减时甚,腰酸疲乏,胃纳呆钝,小便少利,色深。脉濡细带数,舌苔薄腻或薄黄腻,质偏红。实验检查,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治法] 健脾益肾,化湿清热。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生黄芪12~15g 木防己9g 白术9g 茯苓皮15g 炒山药9g 枸杞子9g 制狗脊15 g 炒川续断15g 厚杜仲9g 香扁豆9g 泽泻15 米仁根30g 石苇15g 大蓟根30g

[加减] 尿红细胞>+,加荠菜花30g,贯众炭9g,管型尿加扦扦活30g。

慢性肾炎可由急性迁延不愈而来,尚有部分急性病变临床症状消失而内在病变仍缓慢进行,终于若干年后症状复现。更多的病例隐匿得病,迨发现浮肿、乏力、腰酸,检查小便发现异常,已成慢性。据中医学的辨证观点:急性肾炎,应属“风水”范畴。慢性肾炎,则属“肾劳”。外邪的反复感染,与肾劳的发病,常是积渐的影响。推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两端。一是外邪侵袭,二是脏腑虚损。脾肾之气既虚,湿热之邪不去,于是水肿持续存在,并且每每兼见颜面huang白,食欲减退,腰酸乏力,溺少色深等脾运失健,肾气不固,湿热相搏的证候。这与《诸病源候论?疸水候》:“水病无不由于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皮肤而令全身肿满。”的论述相符。临床治疗宜宗《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配合《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加减,酌入化湿清热之品。方中生黄芪、白术、扁豆、山药益气健脾,枸杞子、川续断、狗脊、杜仲,补肾固腰。木防己、茯苓皮、泽泻行水消肿。米仁根、大蓟根、石苇清热利湿。《景岳全书?杂病谟?肿胀》曾云:“水不能化因气之虚。”气虚得复,水湿乃除,精微可摄,精气能固,愈出自然。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