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医-->当代名医-->朱瑞群-->论文-->以敷贴为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35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1962年3月)

以敷贴为主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方法治疗135例小儿支气管哮喘的临床观察(1962年3月)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出处:《王玉润教授五十年论医集》 P.32~33,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摘要:治疗方法

敷贴法:采用《张氏医通》冷哮门白芥子涂法。药方组成和应用方法如下:

药物:细辛7钱,甘遂4钱,白芥子7钱,延胡索4钱(一次敷贴量)。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生姜汁120ml调如糊状,制成药饼6双,再用麝香5厘,研细后均分6份,放在药饵中央。

贴法:将药饵放在大小直径约3寸的圆形布上,贴在百劳(在椎穴上开二横指、旁开二横指)、肺俞、膏肓3个穴位,两边对称,共6个穴上。

时期:在伏天敷贴。初伏贴1次,中伏贴1次,每次敷贴2小时(上午11时至下午1 时)。敷贴期限:需连续3年。

辨证施治:根据本组135例患者的临床主要症状辨证,有四种不同类型。辩证分型的指标的治法方药如下:

温热型:18例,主症:咳嗽,痰鸣,气喘,鼻干塞,衄血,面赤,溲赤,烦渴。脉滑数,舌薄白。治则:清热宣肺。主方:定喘汤,麻杏石甘汤加味。

风寒型:85例。主症:恶寒无汗,

三拗汤,三子汤,羊肺汤。

阳虚型:28例。主症:畏寒汗多,面青肢冷,言语低微,喘息抬肩,痰多白沫,动辄喘甚,神倦气怯。脉软,苔白滑。治则:温阳益气。主方:六君子汤建中汤,黑锡丹,小儿温膏。

阴虚型:4例。主症:盗汗,懊(忄农),烦燥,咳嗽痰多,气喘,口燥,唇干,脉细数,苔充剥。治则:养阴清肺。主方:麦门冬汤,芩贝秋梨膏

临床分析

⒈ 本组病例,男性占多数,有99例,女性36例。患者年龄2到8足岁有92例,占68%。发病季节以春秋二季为最多,有86例,占63%。诱发原因颇多:以气候骤变和过度疲劳为最多,前者有96例,后者有91例,共占68%;其他饮食引起34例(13%),伤风感冒诱发27例(10%)。特殊气味诱发21例(8%),惊恐引起3例(1%)。这和明代张景岳认为哮喘是有宿根,遇寒即发或过劳即发的经验总结是一致的。

⒉ 脉象与舌苔:本组患者的病程大多在2~3年以上,而诱发原因又以感冒风寒为多,所以脉象见浮缓者为多数,有88例,占65%。舌苔的表现,以薄白而润者为多,有109例。亦可以说明,大多数患者的诱发因素是感冒风寒。

疗效观察

⒈ 治疗前后发作频度的比较:本组111例患者(其中尚有24例因随防未获结果,故不统计在内),经过治疗后有89例在发作频度上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治疗前一个月经常发作者(3次以上)71例,治后为10例;治疗前一个月偶有发作者(1~2次)31例,治后为46例;治疗前两个月偶有发作者(1~2次)7例,治后为24例;治疗前六个月偶有发作者(1~2次)2例,治后为19例;治后六个月至六个月以上未发者12例(其中一年未发者4例)。

⒉ 治疗前后发作程度的比较:133例患者(其中2例因随访未获结果,故不统计在内,经过治疗后有85例在发作程度上有不同的减轻:治疗前呼吸极度困难,面青唇紫大汗者为130例,治后为48例;治疗前端坐呼吸,喘息抬肩者3例,治疗后为46例;治疗前胸闷哮喘者无例,治后为35例,一年内未发作4例。

⒊ 治疗效果:本组病例经治疗后,获有显著效果者28例,其中包括一年未曾发作者4例,进步者80例。其有效率为80%,无效者27例,占20%。疗效标准:显效:发作频度减轻二级以上,同时发作程度减轻一级以上;进步:发作频度和程度减轻一级者,或频度减轻一级,或程度减轻一级者;无效:发作频度与发作程度均不见效者。

结语

根据临床症状辨证,分为蕴热、风寒、阳虚、阴虚四个类型。运用上述方法施治后,不论在发作的频度和发作的严重程度方面,均有一定效果,总有效率为80%。

本组病例的发病年龄有自2~8岁,可以看到这个年龄为小儿易感的时期。在非发作时间,或发作时间已久,或其发作严重程度轻微时,多系采用六君子汤、建中汤、小儿温膏等,认为效果满意。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