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默克家庭诊疗手册-->第二十章 感染性疾病-->第185节 真菌感染
第185节 真菌感染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作为植物的一种,真菌包括了霉菌和蕈类。多种真菌的孢子在环境中无处不在,空气中就常常悬浮着这些孢子。在落到皮肤上或被吸入肺部的各种各样孢子中,有的能引起轻微的感染,仅在罕有的情况下才播散到身体其他部位。少数几种真菌,如念珠菌的多数菌株能在人体体表或肠道内正常存活。这些正常机体定居者仅偶尔引起皮肤、阴道或口腔的局部感染,而少有更多的危害。但是,某些真菌株有时可导致肺部、肝脏或身体其他部位的严重感染。
对免疫系统受损的人来说,真菌特别易于引起感染。例如,艾滋病患者或正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更易于发生严重的真菌感染。有时,有免疫受损的人发生某些种类真菌的感染,这些真菌很少感染免疫正常的人,但如果发生也会引起损害,如毛霉菌病和曲霉菌病(见第188节)。
有些真菌感染在某些地区更常见。如在美国,球孢子菌病总是无例外地发生在西南部;而组织胞浆菌病则常见于东部和中西部,尤其在俄亥俄州和密西西比河流域。芽生菌病却仅见于北美和非洲。
因为大多数真菌感染发展缓慢,往往经过数月或数年以后患者才意识到需要检查和治疗。这些感染可能很难处理,并常常需要长时间的治疗。抗真菌药有多种类型可供选用(见第173节)。
发生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抑制免疫系统的治疗
·抗癌药物(化疗)
·皮质类固醇和其他免疫抑制剂
疾病和病情
·艾滋病
·肾衰竭
·糖尿病
·肺部疾病,如肺气肿
·霍奇金病或其他淋巴瘤
·白血病
·大面积烧伤
组织胞浆菌病
组织胞浆菌病是由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的感染,主要累及肺部,有时也能播散至全身。
组织胞浆菌的芽孢存在于土壤中,尤其是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某些州。农民和其他在这些含有芽孢土壤工作的人易于吸入芽孢。吸入大量的芽孢可能发生严重的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易患组织胞浆菌病,特别是可播散于全身的重型感染。
【症状和预后】
大多数人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然而在有感染表现的患者中,组织胞浆菌病表现有3型:急性型、进行性播散型和慢性空洞型。
急性型症状常于吸入真菌孢子后3~21天出现,患者感觉不适,发热和咳嗽。不经治疗,症状一般在两周内自行消失,很少超过6周。此型组织胞浆菌病很少危及生命。
健康成人通常不会发生进行性播散型。本型常见于婴儿和免疫系统受损的病人(如艾滋病患者)。症状可缓慢亦可迅速恶化,肝、脾和淋巴结可肿大,口腔和肠道溃疡较少见。个别患者可发生肾上腺损害,导致艾迪生病(见第146节)。如不进行治疗,90%的此型患者将会死亡,艾滋病患者发生此型组织胞浆菌病即使给予治疗,也可能迅速死亡。
慢性空洞型是一种逐渐发展超过数周的肺部感染,将出现咳嗽和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症状还包括消瘦、严重不适和中度发热。大多数患者不经治疗可于2~6个月内康复。然而呼吸困难可逐渐加重,且部分患者可出现咳血,有时为大量咳血。患者最终因肺部损害或肺部细菌侵袭而死亡。
【诊断和治疗】
为了作出诊断,医生从患者的痰、淋巴结、骨髓、肝、口腔溃疡、尿或血采集标本,送实验室进行培养和分析。
组织胞浆菌病急性型患者很少需要药物治疗。然而,进行性播散型患者应用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常可获良效。对慢性空洞型患者,虽然感染引起的组织破坏会留下瘢痕,应用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仍可以清除真菌,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引起的相似的呼吸问题通常会持续存在。故为减少肺损害,应尽可能早开始治疗。
球孢子菌病
球孢子菌病(圣华金热、峡谷热)是由粗球孢子菌引起常累及肺部的一种感染。
球孢子菌病既可表现为不经治疗即能痊愈轻微的肺部感染(急性原发型);亦可表现为进行性全身播散且常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进行型),后一种类型常常为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标志,通常由艾滋病引起。
球孢子菌的芽孢出现于北美、中美和南美一些地区的土壤中。农民和其他工作中接触土壤的人极易吸入其孢子引起感染。到这些地区旅游受染的人,常在其离开之后才出现症状。
【症状】
大多数急性原发型患者无任何症状。如有症状常于感染后1~3周出现。多为轻度发热、胸痛和寒颤,可有咳痰和偶然咯血。部分患者可发展成沙漠风湿病(desert
rheumatism)——包括眼表面和关节的炎症(结膜炎、关节炎)以及皮肤结节(红斑性结节)形成等表现的一个疾病。
球孢子菌病进行型不常见,可由急性原发感染后或于高发区长期居住经数周、数月或数年后发生。症状有轻度发热、没有食欲、消瘦、乏力。肺部感染加重可引起呼吸短促。感染还可从肺播散至骨、关节、肝、脾、肾、以及脑和脑膜。
【诊断】
患者居住在或近期曾旅行到过流行区,并表现出上述症状,应考虑诊断球孢子菌病。采集患者的痰、脓标本送实验室检查分析。血清学检查可揭示是否有抗真菌抗体存在。在急性原发型患者,该抗体出现早、消失快,但在进行型患者血中持续存在。
【预后和治疗】
急性型患者一般不需治疗即能清除病菌和完全康复。但进行型患者应用静脉给予两性霉素B或口服氟康唑治疗,也可选择用伊曲康唑或酮康唑。药物治疗对皮肤、骨或关节等局部感染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进行性播散的严重球孢子菌病大多危及生命,尤其是发展成脑膜炎(脑和脊髓膜的感染)者。对脑膜炎患者应用氟康唑治疗,两性霉素B鞘内注射也可作为选择。疗程必须持续数年,常常为终生治疗。脑膜炎患者不经治疗,几乎无一幸免于死亡。
芽生菌病
芽生菌病(北美芽生菌病,吉尔克里斯特病)是由皮炎芽生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芽生菌病为一肺部原发性感染,偶可经血流播散。芽生菌孢子可能经呼吸道吸入进入体内,但在环境中孢子的来源尚不清楚,河狸的巢穴曾与一次爆发感染有关联。在美国,大多数感染主要发生在东南部和密西西比河流域。感染也广泛散发于广阔的非洲地区。20~40岁男性最易受感染。本病在艾滋病患者中罕见。
【症状和诊断】
肺芽生菌病开始为渐进性的发热、寒战和全身大汗,可发生干咳或咳痰、胸痛和呼吸困难。其肺部感染进展缓慢,有时不经治疗也可好转。
播散型芽生菌病可累及机体多个部位。皮肤感染开始时为一些小丘疹,可为脓泡性丘疹,持续一段短时间后缓慢扩散,发展成一凸起的斑状皮疣,边缘围绕许多无痛性细小脓点,部分可小似针尖。感染累及到骨时表现为疼痛性肿胀。在男性患者,可发生附睾(一种附着于睾丸的索样结构)肿疼或因前列腺感染(前列腺炎)导致的深部不适。
通过显微镜下检查痰液或感染组织如皮肤标本能作出诊断。如发现真菌,进行实验室培养和分析可确诊。
【治疗】
芽生菌病应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或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治疗后一周,患者自觉症状即明显改善,真菌迅速得到清除。如不经治疗,感染缓慢恶化,最终导致死亡。
念珠菌病
念珠菌病是由念珠菌属、尤其是白色念珠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口腔和阴道粘膜念珠菌感染,常见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见第189节,第202节)。但在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和孕妇中更为常见并且顽固。
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常发生播散至全身的念珠菌病。白细胞数低下的患者——可由白血病或其他抗肿瘤治疗引起,和血管中置放导管的患者均有发生念珠菌血液感染(念珠菌菌血症)的危险。外科手术或其他涉及到心脏和血管的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可能发生心脏瓣膜的感染(心内膜炎)。
【症状和诊断】
念珠菌病的症状根据其感染组织的不同而变化。例如,口腔感染(鹅口疮)可于口腔内出现疼痛的奶油样白色斑。食管感染后的白膜可致吞咽和进食困难。心脏瓣膜的感染可导致发热、心脏杂音和脾肿大。视网膜(在眼球后的内面上的对光敏感的一层膜)感染可引起失明。血液或肾脏感染可表现发热、血压很低(休克)和尿量减少。
很多念珠菌感染仅依据其症状即能判别。为确定诊断,必须于显微镜下检查皮肤标本发现真菌。血液或脑脊液培养也能揭示念珠菌的存在。
【预后和治疗】
口腔或阴道念珠菌感染可局部直接使用抗真菌药,或口服氟康唑治疗。播散于全身的念珠菌病是一种进行性的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虽然氟康唑对某些患者有效,但通常应予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
某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可导致念珠菌感染恶化,此时应控制基础疾病以帮助根治念珠菌感染。
孢子丝菌病
孢子丝菌病是由申克孢子丝菌引起的一种感染。
孢子丝菌特定的被发现于蔷薇丛、野浆果灌木丛、泥炭癣和其他林地覆盖物上。农民、园丁和林场工人极易被感染。
孢子丝菌病通常累及皮肤和邻近淋巴管。偶可引起肺或其他组织感染。
【症状和诊断】
皮肤和邻近淋巴管感染,典型地开始于1个手指,先是出现一个无痛的小结节,以后缓慢增大并形成一个溃疡。数天或数周后,经该手指的淋巴管上行,通过手掌和手臂到达淋巴结,沿途形成许多结节和溃疡。患者通常没有别的症状。
肺部感染可引起肺炎,伴有轻微胸痛和咳嗽,常见于患有其他的肺部疾病如肺气肿的病人。发生于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较少见,如骨、关节、肌肉和眼部。发生在脾、肝、肾、生殖器和脑的感染则极其罕见。
发现特征性的结节和溃疡应考虑孢子丝菌病的诊断。对感染组织标本进行培养并鉴别出孢子丝菌可确诊。
【治疗】
累及皮肤的孢子丝菌病一般进展非常缓慢,且罕有危及生命,可应用口服伊曲康唑治疗。口服碘化钾也是可选择的处方,但其疗效不如伊曲康唑,且在大多数人可发生诸如皮疹、流鼻涕,以及眼、口腔和咽部炎症的副作用。对于有生命危险的,全身范围内的感染的治疗,可给予两性霉素B静滴。但越来越多的病例表明,口服伊曲康唑具有同样好或更好的疗效。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