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传染病-->第六章 寄生虫病-->第三节 黑热病-->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潜伏期长短不一,平均3~6月(10日至9年)。
早期发热为主要症状,起病缓慢,症状轻而不典型,长期不规则发热,约1/2~1/3病例呈双峰热型,即1日内有2次体温升高(升降幅度超过1℃)。其它热型可类似伤寒、结核、疟疾或波浪热(即布鲁氏杆菌病)。发热早期多持续3~5周后消退,数周后可再度升高,如此复发与间歇相交替,可持续一年以上。发热时可伴畏寒、盗汗食欲不振、乏力,头昏等症状。发热虽持续较久,但仍能坚持一般劳动,是其特征。
病后3~6月典型症状逐渐明显,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纳差、消瘦和咳嗽等。可因贫血出血心悸、气短及贫血貌,重症可出现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因小板减少等因素可有鼻衄、牙龈出血等出血倾向。脾脏呈进行性肿大,自2~3病周即可触及,质地柔软,以后随病期延长脾肿逐渐明显且变硬,半年可平脐,年余可达盆腔,若脾内栓寒或出血,则可引起脾区疼痛和压痛,有时可闻及摩擦音。肝脏肿大稍晚,较脾肿轻,偶见黄疸和腹水,淋巴结呈轻、中度肿大,无明显压痛。
晚期患者(发病1~2年后)可因长期发热营养不良,极度消瘦,致使患儿发育障碍。病情加重后皮肤有色素沉着,偶至肝硬化。亦可因脾功亢进,抵抗力降低,常并发肺炎、粒细胞缺乏症、败血症等。
此外,尚有皮肤型和淋巴结型黑热病等,均可于病变部位找到利杜体。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