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重订囊秘喉书-->卷上-->类证

类证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乳蛾

有单有双,有连珠,多因酒色过度,郁结而生。初起,一日疼,二日红肿,三日有形。

如有细白星者,若发寒热,即飞蛾之凶症也。四日凶势定,治之,四五日可愈。其症生于喉旁,左属心,右属肺。又云∶在右者为喉,肺病,因气而得。在左者为咽,胃病,因食热毒而生。一边者单,二边者双,二星上下相连,状如缠袋,又如蚕茧子样者,为连珠,单者轻双者重,连珠者更重,发寒热者凶。若伤寒后,患蛾及闭者,不治。又有急者,旦发暮死。又有慢蛾风,四五日可治。又血蛾,用银针挑破血泡,即愈。【谔按∶甲寅秋,张兰章夫人,痰凝气滞,木郁不达,近感风邪,包裹里热,蕴而不化,咽喉偏右白腐头痛,咳而无痰,单乳蛾之凶症也。脉细弦,苔白,用宣肺疏气化痰清热法,炒荆芥桑叶、杭菊、杏仁连翘、象贝母、广郁金、制香附、黑山栀、朱赤苓、生决明、蛤壳、白蒺藜薄荷叶、玉桔梗为方,外吹,用师授中白散柳华散,合冰梅丹,一剂霍然,(中白散诸方,另载于增录一束内】

 

(二)喉菌

因忧郁过思,血热气滞而生,妇人多患之,状如浮萍,略高而浓,紫色,生于喉咙两旁,难求速愈,轻则半月,重则月余。治者要得法,患者须守戒,忌口戒欲,并一切毒物。【谔按∶此症如四七、乌沉、二陈、半、贝、旋复花汤,及逍遥丸之类,均可选用。】

 

(三)蚁毒

项下忽肿一块,渐延至颈,偶破,出水碗许,烂久不合。此因食中偶食毒蚁所生,故名之。初起者,易治,久者难痊。

 

(四)喉癣

此虚火上炎,肺受燥热,致攻喉间,生红丝,如哥窑纹,又如海棠叶背纹。干燥妨食,或痛或痒,虽不丧命,亦难速愈,如用药迟延,不守戒忌,必生重症。久则失音不救,劳症多患之。【谔按∶凡患喉症,均当忌口戒欲。前于师处临诊,见有一石姓女者,患咽痛,经师治愈后,忽一日复来诊,猝然失音,帝丁红肿,诊脉尺大而浮,知其不戒欲之故。乃用养阴摄纳至。实非喉癣症,积习之陋,可嗤可叹。】

 

(五)塞喉风

喉痹叙毒,痰涎稠实,而发寒热,关上可治,关下难治。【谔按∶塞喉风纯系痰气阻塞,用余自制霹雳针开关,继用中白乌牛散及柳华秘药吹之。内服以涤痰通便为要。】

 

(六)喉痈

因过食辛辣炙爆,浓味醇酒,感热而发,或七情郁结而生,皆属肺病。(景华按∶林佩琴云∶胃大肠二经,喉间无形,但红肿而痛,重者亦发寒热,头疼四五日可愈。有白星者为蛾。无星者名痈。)

 

(七)HT舌喉痈

肥人感热性躁,多生此症。凡舌下生如小舌样者,为HT 舌,如连喉肿痛为喉痈,此乃心脾二经之郁火,上攻使然。HT 舌兼喉痈并发,其势最重,速治可愈。伤寒后发者,难治。如气闭不通,无形无声,多是危症。【谔按∶又有一种外喉痈,咽喉不痛,生于颏下,红肿穿溃,一候即愈。甲寅秋,治一张姓者,暑热内蕴,透发肌肤,暑疖瘰瘰,颏下结核,红肿作痛,已成下喉痈,势难消散。宜清营化毒,速溃速愈,以止其蔓。方用银花、连翘、大贝母、姜山栀、防风、赤苓、苡米、夏枯草、蝉衣、竹叶、西赤芍。服一剂后,即用刀开,溃后脓泄稀少,肿势不退,脉弦劲,宜托毒化脓,肿消为要。方用炒牛蒡、炒荆芥、防风、连翘、大贝母、金银花、黑山栀、蝉衣、钩钩、白蒺藜盐水炒、生甘草地丁草、姜、竹茹、薄荷叶,外掺自制去解妙丹,一候即愈。(内痈以不溃为妙。)】

 

(八)缠喉风

因心中燥结而发,先二日,必胸膈气紧,呼吸气促,忽然咽喉肿痛,手足厥逆,颈纹如缚,热结于内,肿绕于外,且麻且痒,喉中红丝缠紧,指甲或白或青,手心壮热,喉肿而大,痰声如锯。其症最急,初起即治,可救。若过一日夜后,目直视而睛定,声如雷鸣者,不治。探以灯火近患人口边,即吹灭者,不治。若见喘急,额汗,危在旦夕矣。肾经有热致令心火盛也。(原注∶吹丹内必加牛黄为妙。)【谔按∶缠喉风较塞喉风,势猛而险,一则开关化痰而愈。一则必须顾及少阴,而初起总以开痰为要。】

 

(九)喉刺

多因劳病未愈,虚火上炎,营血已竭,其症上颚有红点,密密如蚊啮痕。此是危笃将殂,慎勿视之,以取谤怨也。

 

(十)酒毒喉痹

外见赤肿,内形如鸡子,其色鲜红,光亮如镜,发热恶寒,目睛上视。此心脾积热,形象虽凶,速治可愈。【谔按∶河间论治喉痹,犹之救火,即《内经》火郁发之之意,发为发汗,然咽喉中不能发汗,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

 

(十一)喉瘤

生于喉间两旁,有单有双,形有圆眼大许,血丝相里似瘤者,故名之。此因肺经受热,多语损气,或怒中高喊,或诵读太急,或多饮烧酒,倘吃炙爆硬物,犯之即痛,不犯不痛。须敛神晏息,以清降之药治之,便愈。【谔按∶此与梅核气症相似,因于七情郁结,痰凝气滞而成。不可妄用刀针,宜吹余冰梅丹,合白金散,内服如四七、越鞠、旋复、葱绛之属,可冀向愈。】

 

(十二)喉肉球

如圆眼核样,有根线,长五寸许,吐球出外,方可饮食,以手轻捻,痛彻至心。此球是

 

(十三)心出气

舌上忽有簪孔,出不止者,此属心经火甚也。(景华按∶此症是舌衄之类,治当补心清火。)

【谔按∶此症用蒲连散掺之,内服如栀、连、翘、芩等,可愈。(出字下,似脱一血字。)】

 

(十四)喉百叶

咽喉中有生肉,层层相叠,渐肿有孔,出臭气者,是因肺受热毒所致也。

 

(十五)牙槽风

初起,先齿痛不已,复牙根肉即浮肿,紫黑色,或出血,久则腐烂而臭也。

 

(十六)牙漏

即前症相同,久则不愈,齿缝出白脓,极难调治,甚则齿落。如落上左边门牙,一概不治。以上二症。俱属胃肾虚热也。

 

(十七)牙HT

属胃火,如豆大,或内或外,生无定处。

 

(十八)牙宣

齿缝出血,上属脾,下属胃,实火上攻所致。亦有胃虚火动,腐烂牙根,以致渗漏不已。

 

(十九)牙痈

初起,生一小块于牙根肉,或上或下,或内或外,其状高起而硬,此脾胃火也。【谔按症患者极多,大都内蕴热而外束风邪所致,必牵引颊车,牙咬为之开合不利。宜用大豆卷、桑叶、荆、防、角针、僵蚕、象贝、连翘、薄荷、甘桔、川芎、蝉衣、钩钩、蒺藜之属,一二剂即愈。余治此症,屡试屡验。昧者用膏药一贴,闷成坏症,伙矣。】

 

(二十)牙菌

生于牙根,紫黑色,高起如菌状。此系火甚血热,而兼气滞,或好饮烧酒,酒湿伤脾,湿郁生火,致有此症。【谔按∶此症宜用苦辛温法,疏气化痰,兼解毒治之,如银花、甘草、绿

 

(二十一)穿牙疔毒

先三日牙疼,发寒热,痛不可忍,牙根上发一块紫色者是,未破者为疔,已破者为毒。

其色红者可治,如青色者不治。

 

(二十二)走马疳

或因胎毒,或痘后发毒攻齿,牙根腐烂成疳,杀人最速。鼻梁发红点如珠者,不治。

蝼蛄散可治。疳如酱色,一日烂一分,二日烂一分,故曰走马,以喻速也。齿落尽者死。

 

(二十三)小儿走马疳

及牙槽风,俱要防齿落,左边上门牙,为牙中之主,此牙一落,则余牙尽落矣,最重难治。若此牙不落,别牙虽落,治之可生。穿腮不治。有蝼蛄散可治。青黑色者,难治。痧后疳,单用梧桐叶煎汤洗脚,即刻痊愈,应验如神。【谔按∶走马疳之猝起者,宜用凉药。若系病后而起,宜用附子半夏葱白,捣烂,扎脚底,可愈。相传单方极多,类皆有效有不效,总之随起随治,尚有可愈之理。惟此症之涎唾极毒,一切器具,如押舌等,用后必须揩擦干净,免致传染。】

 

(二十四)崩砂口疳风

是舌下,牙根上,肿赤,口内作痛,如汤热,牙根渐烂。亦能脱落牙齿。

 

(二十五)舌痈

舌赤肿大,属心经火盛,地角亦红肿,又舌上肿痛色黄,名舌黄,亦属心火。【谔按∶此与下三症,均宜大清心热,用犀羚合败毒散之类,并宜吹秘药及孟英锡类散等。均妙。】

 

(二十六)重舌

舌下生小舌样,其色或红或紫,又名雀舌。小儿胎毒,亦有患此。

 

(二十七)蝉舌

亦前症之类,如生舌根,连喉肿者,名为HT 舌,非比重舌易治,治之不明,恐难速愈。

此心经受热,毒瓦斯出于舌下也。

 

(二十八)连珠口疳风

自舌上起一小泡,发一个,又一个,甚者七八个,连珠而生,舌黄,舌上肿痛,独生舌中者,名为舌杨梅,俱属心火。治用口疳药吹之。

 

(二十九)木舌

舌肿大如煎熟猪肝,不能转动,是忧郁所致。又有一种,生舌根下,状如白枣,即重舌,有按∶此属阴症,治宜大辛温,蒸动肾阳方可。若用寒凉,便误。】

 

(三十)蛾口

一名雪口。初生月内小儿,满口舌上白屑,如蛾口样者,故名之。形如腐衣,后变黄色,转如黑色者,不治。若口如鱼口,或作鸦声者,难治。此心脾积热,又名迷口。【谔按∶此症余用柳华散吹,另以真青布湿薄荷水拭之,极效。】

 

(三十一)马牙

初生小儿,胎内已受热毒,见风而生,但看牙根上有白色,如脆骨者是。此症初发,必打喷嚏,含乳在口,或吞或吐,而不吮,其病已深,若不急治,入腹而死。凡百日后,不患此

 

(三十二)悬痈

生于上颚,形如紫李子样,坠下抵舌,其人口不能言,舌不能伸,头不能低,仰面而立,鼻中时出红涕,若不速治,至毒入脑,即死。又有一种(坚俱虫毒风),上颚略肿,水食不下,状如鸡子,如破烂穿颚,即名天穿,不治。(景华按∶坚俱一二字,文理不通,想传钞之误,姑存之备考。)

 

(三十三)松子风

口内满喉,赤如肝胀,口吐物出,气逆关闭,不能饮食,凶症也。

 

(三十四)结毒

随经络而发,或口,或舌,不拘定处,烂久不愈者是也(认定经络部分)。【谔按∶结毒随症皆有,不必喉症为然。】

 

(三十五)紫舌胀

属心火,内必烦躁闷乱。

 

(三十六)舌菌

多因气郁而生,如菌状,或如木耳样,色红色紫,皆属心火。治用金丹碧丹和吹,内服煎剂,同舌痈法。

 

(三十七)帝中喉风

即喉咙花肿胀重者,至于发泡,盖塞咽喉,气难呼吸。此属肾虚火旺,并感风热而生。

 

(三十八)颊痈

胸前红肿,形现下外,亦欲内攻,甚则喉肿闭而出脓。

 

(三十九)蜂子毒

与前症相似,或在脸腮,痒烂,或在喉间舌下,色黄如蜂者,凶症也。

 

(四十)面痈

与前症相仿,又名烂颊风、腮颊风。毒结尽牙处肿,大抵皆属郁火也。

 

(四十一)托腮痈

生于腮下,因过食浓味,多因醇酒热毒所结而生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