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n~o~p~q-->拼音N-->(拼音N)第九篇

(拼音N)第九篇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内经或问》

医经著作。见《明史·方技》。明·吕复撰。已佚。

 

《内经方集释》

方书。二卷。张骥撰。刊于1933年。卷上辑录《内经》(包括《素问遗篇》)中的13个方剂;卷下分方制、方宜、方禁三篇,首先引录《内经》中的有关原文,次集各家注文,末为作者按语。现存初刻本。

 

内经博议

医经著作。四卷。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从而形成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文字清新,论辨透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内经

①解剖结构名。指行于脏腑的经脉。《黄帝内经太素》:“十二经脉,入府藏者,以为内经”。

②医书名。《黄帝内经》的简称。《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经》二书。详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条。

 

内筋

经穴别名。即交信穴。《素问·刺腰痛论》:“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王冰注:“交信穴也。”《循经考穴编》列作交信穴别名。

 

《内家拳》

我国著名传统拳术名。相传始于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内家拳将道教气功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至今流行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大成拳等,皆从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

 

内急外驰

病证名。系指胞睑外皮松弛而内面紧急,以致睑缘向内紧缩的病证。《原机启微》:“急者紧缩不解也,弛者宽纵不收也。……不解不收,皆为病也。”本病多由于椒疮失治,或睑内脉络壅遏闭阻,失去儒养所致。本病适宜手术矫正。详皮宽弦紧条,并参见椒疮及倒睫拳毛各条。

 

内急

①病证名。指在内的筋脉拘急。《灵枢·经筋》:“手少阴之筋……其病内急,心承伏梁,下为肘网。”

②大便急迫。

 

内火喘逆

病证名。阴虚火旺犯肺所致的气喘。见《症因脉治·喘症论》:“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证见喘逆自汗,五心烦热,口燥唇焦,得食稍减,少顷复发,时作时止,面赤便秘等。治宜审察火动之原,随证施治。如肾虚肝旺,宜养阴制火,用门冬饮子家秘肝肾丸;肝火上冲,宜柴胡清肝散;心火上炎,宜导赤各半汤;脾胃之火上冲,宜清胃汤;肺炎煎熬,宜石膏泻白散等方。

 

内黄

黄病二十八候之一。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以热毒气在脾胃,与谷气相搏,热蒸在内,不得宣散,先心腹胀满气急,然后身面悉黄。治宜选用栀子散茵陈散三黄散等方。

 

内踝上

经外穴名。《千金要方》:“诸风,若筋急不能行者,内踝筋急,灸内踝上四十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名内踝上。在内踝上缘上一寸,胫骨内缘处。”

 

内踝疽

病名。发于内踝部位之附骨疽或痈疽。见《证治准绳·外科》卷四。邹五峰《外科真诠》论曰:“内踝疽生于足踝近腕之处,内属三阴经,外属三阳经,多由寒湿下注,血凝气滞而成。初起坚硬漫肿,皮色不变,时时隐痛,难于行立。”若成脓溃破外溢,脓汁稀,久不敛口。相当于踝关节结核,或慢性骨髓炎。治疗:初起者应温经燥湿,内服疮科流气饮加减。外敷乌龙膏。证治可参附骨疽条。

 

内踝尖

经外穴别名。出《备急灸法》。即足两踝。见该条。

 

内踝

解剖结构名。又名合骨。出《灵枢·本输》。解剖学同名骨。即胫骨下端向内的骨突。

 

内寒

病证名。阳虚则阴盛,阴盛则内寒。因阳气虚弱,脏腑功能衰退所致水液运化障碍、浊阴潴留的证候。症见吐泻、腹痛、手足逆冷,或水肿痰饮等,所排体液多以澄澈清冷或大便稀薄为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内关外格

诊断学名词。指一种脉象。脉过于尺下部位,为阳气关闭于内,阴气被格拒于外,故称。《难经·三难》:“遂入尺为复,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内关

经穴名。出《灵枢·经脉》。属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在前臂掌侧,当曲池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掌皮支,前臂掌侧骨间神经,以及前臂正中动、静脉和前臂掌侧骨间动、静脉。主治心痛,惊悸,胃痛,呕吐,呃逆,健忘,失眠,胸胁痛,癫狂,痫症,疟疾,肘臂疼痛,以及休克,心绞痛,心律不齐,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癔病,无脉症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内功图说》

养生专著名。又名《卫生要术》。清·潘霨辑。收有十二段锦总诀、分行外功诀、内功、神仙起居法、易筋经等篇章。在“分行外功诀”中,有按身体部位编制的功法,可分练,亦可合练。所收功法通俗实用。收入《丛书集成》第九百九十四册,另有清刻本行世。

 

内功按摩

按摩方法之一。即运气按摩。见该条。

 

内疳疮

病名。出《疡科选粹》卷三。系指疮生于上腭部,症见上腭焮肿,状似莲蓬,渐大而下垂,饮食及牙关开合不利。本病多因三焦蕴热上冲上腭所致。若壮热神昏者,为邪毒内陷之候。治宜泻火解毒,消肿利咽,可用五味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加减化裁,外用吹药。参见上腭痈条。

 

内疳

病证名。疳证之一。出《小儿药证直诀》。指疳病时间长,病位在心、腹、胃、肠。《证治准绳·幼科》:“小儿乳食,心腹虚胀,眼目涩痒,体热皮枯,肠胃不和,痢下五色,渐渐羸瘦,虫蚀肛肠,日月弥深,痢转不止。”由脏腑虚冷所致。治宜健脾助运、理气消积。用厚肠丸陈皮半夏苍术人参麦芽枳壳神曲末、青皮厚朴)。

 

内府

人体器官名。指六腑。《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内风

①病名。因房劳汗出,风邪乘袭的病证。出《素问·风论》:“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增补内经拾遗方论·内风》:“其状恶风,汗流粘衣被,此其候也。大补黄芪汤。”

②病理名词。指肝风,与外风相对而言。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治以滋液熄风,濡养荣络,补阴潜阳,如虎潜丸固本丸复脉汤等方。参见肝风内动条。

 

内泛

病证名。系指眦角内胬肉泛白的证候。本症一般处于静止状态不发展,勿需治疗。

 

内烦

证名。伏热或吐后引起的心胸烦热或烦闷。出《素问·本病论》:“伏热内烦。”《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注解伤寒论》卷五:“吐后心烦,谓之内烦。”参见虚烦条。

 

内发丹毒

病名。丹毒之发于腰胁部位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多因热毒兼肝火而引致。证参丹毒条。其治宜清热解毒,疏泻肝火。内服选用化斑解毒汤加减。或外治慎用患处针刺放血。

 

内毒

病证名。指内发的热毒。表现为痈疮、发斑或吐血、衄血,神志不清,舌绛,苔焦甚或起芒刺,脉浮大而数或六脉沉细而数等。

 

内疔

病名。指先有全身寒热、头痛、体痛而后发痈疽之症者。出《证治准绳·外科》卷二。其证先发全身性寒热、体痛、头痛,数日之后,始见胸腹、背胁或于头面、手足间有一处甚痛,继而肿起发疔者,此疔即谓之内疔。治宜急用霹雳火汗之,并内服败毒散。若毒势不尽,憎寒壮热不减,宜内服五味消毒饮,或黄连解毒汤,或蟾酥丸。外用野菊花根、叶捣烂敷之。若初起之时,虽身体寒热,体表尚未肿起,但腹痛甚者,有发内疔之征候者,便可以内疔之病治疗之。

 

内钓似痫

病证名。出《幼科发挥》。急惊风类证之一。小儿内钓而表现为腹痛多啼,唇黑囊肿,伛偻反张,眼内有红筋斑白。为寒气壅结所致。治宜温经散寒,用木香丸

 

内吊

证名。阴囊部肿痛引致睾丸上缩之证候。出《外科大成》卷四。该病多因寒邪侵袭肝肾二经而发,其证见阴囊部肿胀疼痛,痛连少腹,甚而引起睾丸上缩悬吊状者。待疼痛缓解,睾丸即还纳原位。治宜疏调肝肾,内服宜用乌梅散

 

内丹

气功术语。一般指气功家尤其是道教内炼者修炼的高级成果,是于矿物所炼的外丹相对而言。出南朝僧慧思《南岳思大禅师立誓愿文》:“借外丹力修内丹,欲安众生先自安。”唐《通幽诀》:“气能存生,内丹也;药能固形,外丹也。”内丹术是宗道家逆修返源、长生驻世之旨,以人身作炉鼎,以精、气为药物,神为驭能,经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致某种有形之物结于丹田而成内丹。其炼养核是性命双修,修炼过程可分为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阶段。内丹术语多借用外丹名词,但其意义完全不同。内丹术至宋元时期大为盛行,成为道教炼养功夫的核心,并形成了我国古代气功史上最重要与最有价值的流派,影响深远,至今仍值得深入发掘与研究。

 

内吹

病名。孕妇乳房化脓性感染为内吹。《妇科撮要》卷上:“妇女乳痈……世以孕妇患此名曰内吹,然其所致之因则一,唯用药不可犯其胎耳”。即妊娠期乳痈,与外吹相对应。证治参见乳痈条。

 

内床

解剖名称。指牙齿所在之处。《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外板则为牙,内床则为齿。”

 

内缠喉风

病名。系指缠喉风并以咽喉内红肿疼痛等为其主要症状者。多由脏腑积热,火毒上炎所致。症见咽喉内红肿疼痛,胸闷气紧,甚至红肿疼痛连及胸前,发热恶寒。《咽喉经验秘传》:“恶寒恶痛名阴毒,内外五形气短促,胸前红肿作多寒,若有红丝针贵速。”治宜清热泻火、消肿解毒。可选用清瘟败毒饮、五味消毒饮等加减。参见缠喉风条。

 

内八卦

推拿穴位名。即八卦,见该条。

 

①(nèi)。里面。与外相对。《素问·调经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②(nà,音纳)。古同纳。受纳,进针,性交。《灵枢·营气》:“营气之道,内谷为宝”。《素问·调经论》:“候呼内针。”《灵枢·淫邪发梦》:“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

 

拿法

推拿手法名。指用拇指和食、中指,或用拇指和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对用力紧捏一定的部位。如用五指进行捏拿的又称抓法。《秘传推拿妙诀》:“拿者,医人以两手指或大指或各指于病者应拿穴处或掐或捏或揉,皆谓之拿也。”

 

女科证治准绳

妇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五卷。明·王肯堂撰。本书主要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已校注本)为蓝本,广泛收集各家学说,对明以前妇科学成就作了较细统的整理。成为代表明代水平的妇产科专着。全书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五大类,每类分列若干病症,对于病因、辨证及治疗论述颇详。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的妇科著作。版本情况参见《六科证治准绳》条。明·清及民国时期有单行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及排印本。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