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z~其他-->拼音Z-->(拼音Z)第六篇

(拼音Z)第六篇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助道方服药须知》

医方著作。一卷。又名《服药须知》。宋·温大明撰。刊于1216年。约十五世纪中期经熊宗立重编,改题《温隐居备急海上仙方》、又名《温隐居海上仙方》、《温氏海上仙方》)。共记载77种病症,每证撰七言四句歌诀一首以为概括。然后为简要论述和医方。这些类方剂都是经作者试用与搜求的简便易行药方。十六世纪初收入《格致丛书》中,改题《新刻温隐居仙方前集》,同时又附入《后集》一卷,共123首七言歌诀。但无论述。

 

煮针法

古代将针具以某些药物煎煮处理后再用于临床的方法。出《世医得效方》。其法先用乌头、硫黄麻黄木鳖子乌梅等在瓷石器内先煎一日,洗濯后再用没药乳香当归花蕊石等再水煎一日,最后将针具“瓦屑打磨净端直,松子油涂”贮以备用。明代针灸家高武谓:“煮针非《素问》意,今依法煮之,以解铁毒,此有益无害也。”(《针灸聚英》)近代针具已有改进,并有更为合理的消毒处理措施。上述煮针法,今已废用。

 

煮药拔罐法

水罐法的一种。《外科正宗》称药筒、煮拔筒。以竹罐与中药液同煮后,乘热行拔罐的方法。参见水罐法条。

 

煮散

煎药法之一。把药物制成粗末的散剂,加水煎煮,去渣服用。如银翘散的煮服等。

 

煮拔筒法

外治法之一。以竹筒吸脓毒之方法。见《外科正宗》卷一:“须将药筒对顶拔提”,“不妨随将药筒预先煮热,对孔窍合之,良久候温取下,如拔出之物血要红而微紫……”即竹筒吸法。详见该条。

 

中药炮制法之一。将药物放在清水或其他液体(醋、药汁等)内煎煮。如芫花用醋煮,可减弱其毒性;朴硝与白萝卜同煮成玄明粉

②即煎药法。详该条。

 

㈠(shǔ,音暑)

①统属,归属。《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②范围。《灵枢·病传》:“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③类属。《素问·通评虚实论》:“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④指病邪属性。《素问·至真要大论》:“寒热温凉,衰之以属。”

㈡(zhǔ,音主)

①集合,聚会。《素问·热论》:“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②连接;相连。《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循属肺。”

③通“嘱”。托会。《素问·三部九候论》:“余愿闻要道,以属子孙,传之后世。”

④专注。《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

⑤连续。《灵枢·癫狂》:“短气,息短不属,动作气索,补足少阴。”

⑥频繁;累累。《灵枢·九针十二原》:“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

 

拄骨

解剖结构名。又名锁子骨、缺盆骨、(骨舌)骨。即锁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拄骨者,膺上缺盆之外,俗名锁子骨也。内接横骨,外接肩解也。”

 

主证

诊断学名词。

①主要症状。为辨证的依据。《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者即构成辨太阳病的主证。

②在主次兼挟的病证中,反映疾病本质的证候。《温热论》:“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此“热”即为主证。

 

主运

运气术语。五运分主一年的春、夏、长夏、秋、冬五季。它随季节的变化而传递有次,一般规律是由木而火而土而金而水,循五行相生之序,始于木而终于水,每运约各主七十三日另五刻。从每年的大寒节起算。

 

主应

配穴用语。针灸选穴,以远离病痛部穴为“主”,邻近病痛部穴为“应”。《针灸大全》所载八脉八穴用法,各症先取远部八穴之一为“主”,再取近部穴以“应”之。《医门入门》:“取者,左取右,右取左,手取足,足取手,头取手足三阳,胸腹取手足三阴,以不病者为主,病者为应。”“先下主针,后下应针,主针气已行,而后针应针。”所说先主后应、先远后近的配穴原则均相类似。

 

主药

古代医药官职名称之一。南北朝时期的北周及隋、唐时期,太医署或尚药局内均设有主药一职,具体掌管药物,人数2-12人不等。北周主药官阶为正一命(命数小,官位也小),隋唐时主药的官阶一般为正八品下。

 

主气

运气术语。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主司全年四时二十四节的风、热(暑)、湿、火、燥、寒六气,为地面气候的主要表现。由初之气、二之气至终之气(六之气),每气各主60日又87.5刻,周遍一岁,年年如此。六气所立之一岁,不同于一般历法从正月朔日起算的一岁,而是从上年十二月中之大寒日起算,至本年十二月大寒日为止,作为一岁。

 

主客配穴法

针灸配穴法之一。即原络配穴法。见该条。

 

主客

①运气术语。指运气中的主气和客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

②脉学名词。指脉之常与变。《素问·阴阳类论》:“先至为主,后至为客。”

③配穴用语。针灸配穴中称主要穴为“主”,相配伍穴为“客”。一主一客相配伍,称“主客相应”。如八脉交会穴中,内关与公孙、后溪与申脉、外关与临泣、列缺与照海相配合应用。又原穴与络穴配用,称主客原络配穴。详见该条。

 

①君主。指代心脏。《素问·灵兰秘典论》:“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

②指主气。与客相对。《素问·至真要大论》:“必安其主客,适其寒温。”

③反映、表明。《儒门事亲》:“涩脉如刀刮竹形,主丈夫伤精,女人败血。”

④主治、主治范围。《伤寒论》:“麻黄汤主之。”《灵枢·终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⑤主宰、关联、掌管。《素问·宣明五气论》:“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雷公炮炙药性解》:“脾为脏主,所喜惟燥。”

⑥受制于。《素问·五脏生成篇》:“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

⑦主要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有毒无毒,所治为主。”

 

逐月养胎

产科学名词。出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千金要方》卷二引)。是古人按脏腑、经络理论对胚胎发育的认识。如妊娠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肝经养;妊娠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胆经养;妊娠三月名始胎,手厥阴心包经养;妊娠四月受水精,以成血脉,由手少阳三焦经养;妊娠五月足太阴脾经养;妊娠六月足阳明胃经养;妊娠七月手太阴肺经养;妊娠八月手阳明大肠经养;妊娠九月,足少阴肾经养;妊娠十月,五脏六腑、关节以及神气等都已长成齐备,待时而生。并以此作为调养胎元、治疗用药及针灸宜忌的参考。这些古人是否能对今天临床有所指导,尚待进一步研究。

 

逐瘀

同破瘀消症。详该条。

 

逐水法

治疗学术语。系下法之一。用泻水作用峻烈的药物治疗水肿实证的方法。适用于水饮停聚于胸腹及水肿而属体质强壮者,能使体内积水从大小便排出。常用方有十枣汤舟车丸之类,常用药有牵牛、甘遂、芫花、大戟商陆等。

 

逐水

治疗学术语。系攻下法之一。用峻烈泻水药攻逐水饮的方法。适用于腹水、胸胁积水等实证。药用如芫花、大戟、商陆、甘遂等。

 

逐日经来

病证名。《竹林寺妇科秘方考》:“逐月经来有几点便住,或五日或十日,又来几点,一月之间常来三四次,面色青黄,先用胶艾汤,后用紫金丸。”

 

驱逐,攻除。《灵枢·官针》:“始浅刺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

 

竹杖

经外穴名。《肘后备急方》:“葛氏治卒腰痛诸方,不得俯仰方,正立倚小竹,度其人足下至脐,断竹,及以度后,当脊中,灸竹上头处,随年壮。”近代《中国针灸学》列作经外穴,名竹杖。在后正中线上,当与脐相对之脊骨处。主治腰痛,便血、吐血、衄血,痔疮,脱肛,阴挺,及慢性肠炎,肠结核等。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所载之血愁穴与本穴同位。

 

竹筒吸法

医疗技术名。外科用特制竹筒于痈疽溃后吸脓外出之技术。见《仙传外科集验方》。又称药筒拔法、药煮吸筒拔脓法。用竹一端留节,一端去节作筒状,去竹之内皮,使竹筒壁薄而富弹性为佳,用时可根据证情,选相应之药物,同置锅中煮沸,使竹筒变软,然后乘热将竹筒口急按疮口,竹筒内呈负压,则脓毒汁即可被吸出。该法多用于疮疡排脓不畅,或毒蛇咬伤后需急急拔其毒汁外出者。《外科正宗》用作煮筒之药物有羌活独活紫苏、蕲艾、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与拔罐同理。

 

《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

妇科丛书。又名《胎产新书》、《竹林寺女科全书》、《济坤育麟竹林寺女科全书》。二十卷。包括清·静光禅师所撰《女科秘要》八卷;清·雪岩禅师增广的《女科旨要》四卷;和清·轮印(一作轮应)禅师续辑的《女科秘旨》八卷。撰年不详。1771年始予刊行。论述女科经、带、胎、产各病及其证治,方剂多切于实用。三书内容可互为补充,为传世的竹林寺女科著作中文字最多者。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竹林寺女科秘书》

妇科著作。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一卷。竹林寺僧撰。刊于1795年。书中总论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现存清·绍兴富文斋刻本。

 

《竹林寺女科》

妇科著作。

①署名竹林寺僧撰写的女科著作之总称。竹林寺位于浙江省肖山县,据传自五代后晋建寺后,寺中僧人有善医女科病症者,并逐代相传,闻名于世。其所授女科著作。均秘不外传,自清初以后始有据不同传抄的各种刊本行世。但书名与内容、体例均有较大的出入,种类亦多达30余种,其中流传较广的如《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宁坤秘籍》、《竹林寺女科秘书》等。可参见各该条。现存多种清刻本。

②《宁坤秘籍》的别名。详该条。

 

竹帘

正骨器具名。用竹片编织之帘。见《医宗金鉴》卷八十七。该帘系用普通竹帘裁制,或按伤部大小、长短形状而另制之者。其用法:对于四肢骨折经手法整复后,患部先以布帛缠裹之,再以竹帘围裹四周,用绳扎紧固定。较大关节,可于竹帘外再加杉篱,以增强其固定作用。

 

竹节骨折伤

病名。竹节骨即指骨,指骨骨折伤之名。见《医宗金鉴》卷八十八。多因跌打、压撞于手指部位所伤。证见局部肿胀疼痛,手指关节功能障碍,若折端移位,则可见明显之畸形。治宜手法整复,夹缚固定。若骨碎,或断骨端刺破皮肉而外出者,则应施以清创,手术整复,牵引固定。内服药可选用复元活血汤七厘散或用云南白药。肿消痛减,则可改服接骨丸,或正骨紫金丹之类。外用可选海桐皮汤外洗,并宜早作功能锻炼以防僵直等功能障碍之后遗。

 

古衡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孙子算法》:“称之所起,起于黍,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汉书·律历志上》:“一龠(yuè月,古容量单位)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应劭曰:“十黍为絫(lěi垒,古容量单位),十絫为一铢。”故一铢重一百黍。另外,一说一铢重九十六黍。《说文·辨物》:“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一说一铢重一百四十四粟。《淮南子·天文》:“十二粟而当一分,十二分而当一铢。”

 

猪痫

病名。六畜之一。《丹溪心法·证治》:“猪痫喜吐沫,以其病状偶类之耳。”即猪痫。详见六畜痫、猪癫条。

 

猪黄

病名。黄病而见口嚼沫从口角出者。三十六黄之一。《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治猪黄口嚼沫从口角出,九日可治,十日疾势已过。宜急灸两牙关二十七壮,次灸承浆二十七壮。”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猪癫

病名。即猪痫。《辨证录》卷四:“一遇可惊之事便跌仆吐涎,口作猪羊之声,世医谓是猪羊之癫。”参见痫、五痫条。

 

猪胆汁导

导便法之一。用猪胆汁加入醋少量,和匀,灌入肛门内。见《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诸转反戾

指各种转筋、肢体曲屈、角弓反张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证提纲》

内科著作。十卷。明·陈文治撰。刊于1612年。本书分述以内科杂病(包括五官病)为主的病证一百种。每种1篇,每篇以《内经》及金元医家著述为主线,论述病候及辨证治法,后附以治疗方剂或针灸法。选方较多。现有明刊本。

 

诸胀腹大

指各种胀满腹大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

指各种躁动、发狂、举止失常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阴之反

指各种阴寒证象与其病本质相反的情况,犹言真寒假热证象。《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阴之反,其脉如何?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诸阳之会

指头面部。人体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面;手足三阳经皆会聚于头面,故称诸阳之会。《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诸阳之本

人体部位名。指四肢。因脾主四肢,四肢禀气于脾胃,胃为五脏六腑之海,足阳明胃经行气于三阳,故称四肢为诸阳之本。《素问·阳明脉解》:“四支者,诸阳之本也。”

 

诸痫瘖

病证名。指小儿痫证发作后,发音不出。《婴童百问》:“喉为气之道路,风伤其气,以掩其道路之间,抑亦血滞于心,心窍不通所致也。”治宜豁痰开窍,用猴枣散,并针刺哑门、内关。

 

诸痿喘呕

指各种痿躄、喘逆、呕吐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痿,痿躄,因肺热叶焦而发之病。一说,“痿”当为“病”。《素问玄机原病式·热类》、《医垒元戎》卷七引,“痿”并作“病”。)

 

诸痛痒疮

指各种疮疡疼痛瘙痒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湿肿满

指各种水湿停蓄浮肿胀满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上

运气术语。指“司天”,三阴三阳六气之当令者。《素问·五运行大论》:“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谓厥阴司天,则左为少阴右为太阳;少阴司天,则左为太阴,右为厥阴。)

 

诸伤

病名。指人体因受金刃、竹木、跌打等所致的损伤。即跌打损伤。出《五十二病方》。详见该条。

 

诸热瞀瘛

指各种发热而见视物昏花,肢体抽搐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气膹郁

指各种烦懑郁闷的气分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呕吐酸

指各种呕吐、吐出酸腐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逆冲上

指各种气逆上冲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厥固泄

指各种气逆兼见二便不通或泄泻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痉项强

指各种拘急挛缩,颈部强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禁鼓栗

指各种口噤不开,寒战口齿叩击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寒收引

指各种寒冷蜷曲收缩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葛颍(539-615年)

隋代药学家。字汉。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人。曾任晋王广为太子时之藏药监。大业(605-616)年间,撰有《淮南王食经并目》一百六十五卷,《旧唐书》作《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新唐书》作一百三十卷)。另有《淮南王食目》十卷、《淮南王食经音》十三卷。

 

诸风掉眩

指各种振掉眩晕的风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方》

指各家方书。《灵枢·病传》:“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

 

诸病源候论

病因病候著作。五十卷。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病源》。隋·巢元方等撰于610年。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论述病因和证候学专书。全书分67门,列证候论1720条。叙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等。诸证之末多附导引法,但不记载治疗方药。全书内容丰富,除一般内科外,并对一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妇科、儿科病证、外科手术等方面,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医着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现存元刻本、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诸病有声

指各种肠鸣腹胀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

指各种有水液排出或渗出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诸病胕肿

指各种足背浮肿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

指各种暴发的肢体拘紧强直的病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珠中气动

病证名。《张氏医通》卷八详述其状:“视瞳神深处,有气一道,隐隐袅袅而动,状若明镜远照一缕青烟也。……动而定后光冥者,(眼)内证成矣。”似今之玻璃体混浊。多因头风痰火所致。治宜清热化痰,方选温胆汤加减。参见云雾移睛条。

 

珠突出眶证

病证名。又名目珠子脱出,肝胀。多由热盛火炽或外伤等致目珠突出眼眶,治宜火热者清热泻火,方选泻心汤清凉膏加减;外伤者化瘀活血,方选桃红四物汤等加减。危重者宜手术治疗。术后辅以中药。

 

珠顶

经外穴名。见《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在耳屏尖端。主治牙痛,耳部疾患等。直刺0.1寸。艾炷灸3壮。

 

茱萸丹

病名。丹毒之一种。色如茱萸,故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丹发初从背起,遍身如细缬,谓之茱萸火丹也。”即赤丹,证治详该条。

 

①攻伐;伤害。《素问·离合真邪论》:“诛罚无过,命曰大惑。”

②指针刺放血。《灵枢·九针十二原》:“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③祛除。《灵枢·大惑论》:“先其脏腑,诛其小过,后调其气。”

④口头或文字谴责。《医学源流论·人参论》:“即使用药不误,病实难治,而医者之罪已不可胜诛矣。”

 

侏儒

病证名。出《礼记·王制》。又名朱儒。指身材异常矮小的人。患儿自三、四岁开始,身材发育显着缓慢,身高一直低于同龄同性小儿平均身高百分之三十以上。随着年龄增长,矮小越来越明显。除身材四肢特短之外,一般智力发育均正常。通常由于内分泌障碍所致。

 

朱佐

南宋医学家。字君辅,湘麓(今属湖南)人。其生平欠详,尝辑有《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十五卷,其中广征博引,保留一些古代已佚之可贵资料,如《小儿病源方论》即是。即有刻本行于世。

 

朱篆

宋代或其前医家。一作朱傅、朱传。生平履贯欠详。着有《孩儒明珠变蒸七疳方》、《延龄秘宝方集》,未见传世。

 

朱震亨

元代医学家(1281-1358年)。字彦修。因世居丹溪,人又称丹溪先生,义乌(今属浙江)人。初业儒,攻就徐谦学性理之学。徐氏系得朱熹四传之学,震亨尽得其传。后徐罹疾,医皆不能疗,三十岁时因母病,遂决心学医,弃举子业。其时盛行南宋《和剂局方》,温燥之药几乎溢用,朱氏于此颇有异议。乃四出求师,企能纠正时弊。曾周游天下,遍访名师,后闻武林罗知悌为金刘完素之再传弟子,集张从正及李杲两家之长,拟前往就学。罗氏性倔之甚,震亨竟十次往返谒之,恭立门下,雨雪不能移其志。罗氏颇受感动,终于接见并为之言学医之要。朱氏得名医指迷,学问大增,其功底原来已较丰厚,其后声名遂大震。其学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戒人节欲,以免相火妄动而煎灼真阴,以获“阴平阳秘”之境地。其治善滋阴降火,自创方剂甚多,如大补阴丸琼玉膏等,皆为后世所重,后世尊为“养阴派”。其著作甚丰,重要者如《格致余论》、《金匮钩玄》(一名平治荟萃》)、《局方发挥》、《本草衍义补遗》,尚有由其门人整理之著作如《丹溪医案》、《丹溪医论》、《脉因证治》、《丹溪心法》、《丹溪心法附余》。此外,尚有若干署名丹溪,实为托名之著作,如《医学发明》、《活法机要》、《脉诀指掌图说》等。其门人甚多,著名者如戴思恭王履等,皆有成就并传其学。

 

朱振声

近代医学家。浙江嘉善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又从上海名医丁济万临证实践多年,勤于著述。曾主编《幸福报》,任《卫生报》编辑,其著作甚多,涉及方面亦广,有《内经运气辑要》、《用药指南》、《百病秘方》、《丹方精华》、《温病疫疠源流辑要》、《家庭实用验方》、《孕妇须知》、《求孕与避孕》等以及一些杂病疗法,包括妇科病在内计二十多种。现均有刊本行世。

 

朱曾润

清代医生。字雨田,生平履贯欠详。尝供职太医院为候补七品吏目。

 

朱远斋

明代医生。字如玉,浙江归安人。其性耿直,尝与名医陆养愚交往甚密。县令闻朱氏医名,欲召往其处,朱氏不从,受诬入狱。后陆氏为按台诊疾,推荐朱氏,云非彼疾不能愈,因此遂获释。其医书遐迩闻名。

 

朱映璧

明代医学家。生平欠详,浙江会稽人。尝著述以订正陶华之《伤寒全生集》四卷,有所注疏及发挥。

 

朱音括

清代医家。什邡(今属四川)人,尝任蓬州学正。深谙医学,尝着《医理元枢》二卷,此书由《运气要略》、《脉法心参》、《医方捷径》、《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妇科辑要》、《幼科辑要》等七种组成,现有多种刻本行世。

 

朱彝尊

明清间著名文人,知医。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金凤亭长,晚号小长芦钓鱼师,浙江秀水人。尝授翰林院检讨,并奉敕修《明史》,后因疾未及毕其事而罢归。其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其医着有《食宪鸿秘》三卷,系食物本草之类,现有刊本行世。

 

朱一麟

明代医家。字应我,泾川(今属甘肃)人。初攻举子业,后弃儒习医,尤精于痘疹之疾,治效如神。辑有《摘星楼治痘全书》十八卷,现有多种刊本行世。

 

朱颜(1913-1972年)

现代医学家。又名云高,字亦丹,浙江金华人。幼年丧父,后于十三岁起即从同邑名医赵霭堂先生习医,并于数年后悬壶乡邑,有医名。后又考入国立中正医学院攻研西医。1950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其学通中西,特别对中药药理有所研究,颇有创见,为时人所重。尝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院编审室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其著作有《中药的药理与应用》、《中国古代医学的成就》等。

 

朱炎猛旭

病证名。清·吕熊飞《眼科易秘》:“时维夏令,红障满轮,暑气熏灼,最易染人。”治宜清热散邪,解毒凉血,方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参见天行赤眼条。

 

朱小南(1901-1974年)

现代医学家。原名鹤鸣,江苏南通人。后徙居上海。其父朱南山为沪上名医,小南随父临证学医。二十岁开始悬壶,为人治病,尤以妇科见长。后继任其父之中国医学院院长职,并组织学术团体,研讨学术。1949年以后,任上海中医学会妇科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会委员,于中医妇科之诊治方面,颇有发挥,着有《朱小南医案、医话、医论》行世,并有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医杂志》。

 

朱翔宇

清代医家。其生平及履贯欠详。曾辑集原题清燕山窦氏所撰之《喉症全科紫珍集》二卷,另又《梦蕉鹿轩医喉三种》,其中除上书外,尚有《喉科治法要诀》,作者佚名,《治喉指掌》,乃赵溥泉所传。现均有刻本行世。

 

朱田火丹

病名。小儿丹毒之一种。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巢氏称:“丹先发背起遍身,一日一夜而成疮,谓之朱田火丹也。”证治参丹毒条。

 

朱书(1803-1877年)

清代医家。字拥予,号湘城,上海(今属上海市)人。幼时以多病而留心医药,精研方书,并深晓奥理。且长于诗书,兼通堪舆之学。着有《医学述要》、《医方叶韵》、《医方一得》等多种著作。未见行世。

 

朱世续(?-1768年)

清代医生。四川通江人,尝由名师指点,甚精于灸疗。曾治一传尸痨之患者,其家数人染疾。朱氏以灸“肾俞”之法,兼以药治而愈。后因天下大疫,朱氏以老年而亲赴诊疗,终于过劳而卒于途中。

 

朱少鸿(1873-1945年)

近代医家,江苏江阴人,家为世医。少时即随父侍诊,至二十八岁父殁后,独立悬壶于邑。后移居上海,临证机动灵活,不拘泥于经方时方,活人颇多。因诊务忙而无暇著述,其所遗医案稿由其门徒整理,曾发表于现代医药刊物。

 

朱儒

明代医家。字宗鲁,号东山。江苏吴江人,后入赘于浙江秀水而入其籍。少时家贫,后随僧人杨时升习医,遂精于医。其时太医院院判朱恭以同姓而予以青睐,与之切磋,后竟得授以太医院院士,其医德甚高尚,受病家称道。后又迁任太医院院判,院使,并曾治愈神宗病而得宠幸。宫中后妃亦皆延其视疾。

 

朱日辉

明代医学家。字充美,婺源(今属江西)人。博闻强记,先攻举子业,后又治歧黄之术,且能以儒理权衡医理,疗效甚佳。医德高尚,无心功名。着有《医学元要》、《加减十三方》、《试验奇方》等书,未见行世。

 

朱权

明代道士(?-1448年),知医。号臞仙,又号涵虚子、玄洲道人、丹丘先生。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封宁王。因政事失意后,专心学问,与文人多往来,耽于养生炼丹,兼谙医理。所著有《延寿仙方》、《乾坤生意》、《寿世神方》、《活人心法》,其中《乾坤生意》、《活人心法》及另一著作:《臞仙神隐》均有刻本行于世。

 

朱南山(1871-1938年)

近代医学家。原名松庆、永康。江苏南通人。后徙居上海。少时好学,以家贫而未能入学,由同邑名医沈锡麟收为徒弟。于学成后创办新中国医学院,自任院长。医术颇精,尤擅长妇女病,强调临证需有“妇科十问”,对胸腹诊等辨证甚详。其子小南亦以医名。

 

《朱铭石》

清代医家。字阁书,中湘(今属湖南)人。其生平履贯欠详,着有《纲目万方全书》十四卷(一作十三卷)、《朱氏脉诀》、及《痘症》等书,现有刻本行于世。

 

朱禄

明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长于儿科,辑撰《朱氏痘科全书》,现有传抄本行世。

 

朱琏(1909-1978年)

现代女针灸学家。字景雩,江苏溧阳县人。原学习西医,毕业于苏州志华产科学校,于抗日战争期间担任石家庄正太铁路医院医生。后于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卫生部副部长兼野战医院院长,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副部长。1949年以后,历任中央卫生部妇幼卫生司副司长,中医研究院副院长兼针灸研究所所长,南宁市副市长等多种职务。朱氏热心中医事业,尤致力于针灸学的发展,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针灸,并大量培训针灸新生人员。其所著之《新针灸学》一书,系1949年以来影响较大,以现代科学观点阐述古代针灸学之学术著作,曾译成俄文出版,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朱锦荣

清代医生。江苏江阴县人。家中为七世医生,锦荣从幼年即受熏染,亦以医名,治病认真细致。每能中病,效如桴鼓。其兄朱鸿九亦以医名。

 

朱惠明

明代医家。字济川。浙江长兴县人。幼攻举子业,因屡考不中,遂弃之而攻医,其医术高明,而医德高尚,于贫贱童叟,均一视同仁,尤注重小儿哑科。每于中病愈疾之后,一反其喋喋之口才,木呐不语,故邑人均贵其德才。着有《痘疹传心录》十六卷行于世,现有多种版本。另有《慈幼心传》一卷,仅有抄本存世。

 

朱鸿雪

清代医家。字若瑛,江苏常熟人。其生平欠详。平生注意医药,尝辑有《方便书》十卷及补遗一卷,现有刻本行世。另有《急救需知》附其后梓刻。

 

朱光被

清代医家。字峻明,生平履贯欠详,着有《金匮要略正义》(一名《金匮读本》)二卷,现有刻本行世。

 

朱肱

宋代医学家。字翼中,号大隐先生、大隐翁、无求子,人称“朱奉议”,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因进谏未纳而隐居,专心医药。醉心于《伤寒论》之研究,历时二十载,先着成《伤寒百问》三卷,后又更名《南阳活人书》二十卷。此时适宋朝大兴医学,遂以朱氏为医学博士,以其书广散天下,强调伤寒证需识经络、辨脉证、精医理。又自撰《内外二景图》,系有关经络脏腑之著作,未见行世。

 

朱端章

南宋官吏、医家。长乐(今属福建)人。待人宽容,对己严厉,平时多留心医药,遂通晓医药,尝谓民之疾疠乃疾苦之大者,敢不问乎。故常以医药救济民间疾苦,全活甚众。其家传有方书甚多,又自撰《卫生家宝产科方》(简称《产科备要》),一作《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六卷,其中集有李师圣之《产育宝庆集》及陆子正之《胎产集验方》,实用价值甚高,受到后代推崇。另又以家传验方等传其下僚徐安国,由徐增补成《卫生家宝方》六卷。另有《卫生家宝汤方》、《卫生小儿方》等,后二种未见行世。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