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z~其他-->其他-->(其他)第九篇
(其他)第九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伤寒补亡论》
伤寒著作。二十卷(其中卷十六明代即亡佚,实存十九卷)。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千金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予以辑佚补充,并参合个人见解作为羽翼。其独到见解往往超于各家之上。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伤寒论》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在辑佚工作方面,有其一定的贡献。但本书体例混杂,仲景原文与后世注文相互掺混,又未能考证原始出处,是为本书的缺陷。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此书时,题名《仲景伤寒补亡论》。现存明万历刻本、清刻本、1925、1959年铅印本。
《伤寒补天石》
伤寒著作。二卷,续编二卷。明·戈维城撰。上卷自伤寒统辨起至冬温伤寒共五十一篇;下卷自时行疫症至足厥阴肝经证共四十六篇;续编二卷,自恶风、恶寒起至百合病,共四十三篇。这些论述综合前人优秀观点,也阐发了作者的独到见解。本书统论四时外感诸病较有条理,并记载前人从未提到的黄耳伤寒,赤膈伤寒等病证。在治法上选收了一些民间草药方,如黄耳伤寒用马蹄金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存康熙年间等清刻本,1932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伤寒补例》
伤寒著作。二卷。清·周学海撰。刊于1905年。周氏于本书自序中指出:“伤寒见证,不止仲景原文,仲景之外,尚有伤寒证治。”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加以阐发,并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进行充分的分析,作者还结合读书临证体会予以阐析补充,故名《伤寒补例》。全书论述简要,切于实用,颇多个人发挥。现存清刻本、《周氏医学丛书》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著作。简称《伤寒标本》。二卷。旧题金·刘完素撰。为论述伤寒证治专着。上卷叙述病证,自伤风、伤寒、中暑、中湿、至食复、劳复共44则;下卷则载所用64方,其中仲景方约占半数。本书卷上有传染一则,以示伤寒与疫疠的区别;在治法上用双解散、益元散等方以补充仲景治法之未备。本书或认为出于托名,非刘氏原著。后编入《医统正脉》中。现存明清刻本,1949年后出排印本。
《伤寒辨证》
伤寒著作。四卷。清·陈尧道撰。刊于1678年。作者汇集宋元以来研究《伤寒论》的诸家学说,以阴、阳、表、里、虚、实为纲分析、论证伤寒或与伤寒有关的一些杂病的诊断和治法。另有药方部分,熔经方、时方于一炉,阐明其主治、服法及加减法,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辅助读物。现存康熙间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伤寒百证歌》
伤寒著作。五卷。宋·许叔微撰。许氏将《伤寒论》中证候等内容编列为100种,用七言歌诀予以阐析,并引据古典医籍详予注释,加深读者对所论诸证的认识。此非深研《伤寒论》精髓得其蕴义者莫能为。现存元刻本、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及《十万卷楼丛书》本。
《伤寒百问歌》
伤寒著作。四卷。宋·钱闻礼撰。撰年不详。作者根据《伤寒论》原文,以七言歌诀形式提出93个问题。内容包括六经证候、类证鉴别、症状、治法等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并引前人有关《伤寒论》注文以阐析部分歌诀,便于对《伤寒论》主要论点的理解。本书卷一为汤尹才所撰《伤寒解惑论》,对研究《伤寒论》亦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元、明刻本、石印本及《武昌医学馆丛书》本。
《伤寒百十三方发明》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方论》。一卷。清·徐彬撰。刊于1667年。作者推崇喻嘉言《尚论篇》,但认为喻氏书略于方论,遂用心于此,选录《尚论篇》中论证大意,分注于《伤寒论》113方之下,并能于方解中发挥己见以阐析仲景立方深意,可从方论中体会辨证选方的精义。是一部学习研究《伤寒论》方的较好参考书。现存康熙六年刻本,又见《伤寒尚论篇全书》。
《删注脉诀规正》
脉学著作。简称《脉诀规正》。二卷。清·沈镜编撰。刊于1693年。本书据高阳生《脉诀》予以删订加注,是为本书主体,但卷首补入内景真传图说、脏腑十二官、四时五脏平脉、邪脉图、背部五脏之腧图说等;上下卷并将《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脉病歌等摘抄附入,便于参考学习。现存初刻本等二三十种清刻本。
《删繁本草》
药学著作。五卷。唐·杨损之撰。见《通志·艺文略》。杨氏“以用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寻检。删去其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补注神农本草》),遂成此书。已佚。
《删补颐生微论》
综合性医书。四卷。明·李中梓撰。李氏曾撰《颐生微论》,后作者予以删补,并由其门人沈朗仲校订,改名《删补颐生微论》,刊于1642年。全书分述三奇(精、气、神)、医宗、先天、后天、审象、运气、脏腑、虚痨、邪祟、伤寒、广嗣、妇科、药性、医方、医案等24论,内容比较广泛。但全书分类略嫌杂乱。
《删补名医方论》
医方著作。八卷。本书即《医宗金鉴》卷二十六-三十三(亦有单行本)。书中共选录清代以前临床常用方方剂近200首,除记述方名、主治及处方外,均附有方义的注释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论述。加深了读者对所收方、方剂的配伍原则和方义的认识。选方颇精,虽未分类,但以实用为原则,议论亦较平允可取。
《痧症全书》
痧症专着。三卷。清·王凯编撰。书成于1686年。原序称“深山野人”林森曾向王氏面授《痧书》,复经王氏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闻编成此书。全书详细论述痧原、辨证、治法、用药大法、多种痧症证治及治疗方剂等。内容与《痧胀玉衡》颇多重复,究竟由王氏所自采,抑或由深山野人所传授,则已不可辨。此书也杂有一些附会论述。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
《痧胀玉衡》
痧胀专着。三卷。清·郭志邃撰于1675年。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相当于总论。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证,末附备用要方。是为各论。书成后三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见本书续序),又作后卷一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但作者根据痧症的临床表现,分症过细,显得名目繁多;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的观点。本书有初刻本等多种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痧麻明辨》
麻疹专着。一卷。清·华埙撰。刊于1879年。本书专论麻疹(痧麻),首为总论,次为正候、兼候、回候、变候及附候五类。每类又分若干节,介绍证治等内容。末附治痧三方。现存石印本。
《痧喉正义》
医论著作。一卷。清·张振鋆撰。刊于1889年。本书汇集明、清时期名医缪仲淳、喻昌、叶香岩、吴鞠通、陈耕通、余师愚等十二余家所论疫症、痧症、疫喉、痧喉的经验与理论,间附作者评说,发挥个人识见,全书并有结语。现存初刻本等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痧法备旨》
痧证著作。系《治痧要略》(清·欧阳调律撰)和《痧症旨微集》(作者不详)的合刊本。《治痧要略》系郭志邃《痧胀玉衡》一书提要汇辑本。内容简明,偏重于方论。《痧症旨微集》,列述多种痧症,治法详于针灸。1852年管颂声将此二书合刻,改名《痧法备旨》。现有初刻本等。
《痧痘集解》
痧疹专着。六卷。清·俞天池撰。刊于1727年。原名《痘科金镜赋集解》,后经于人龙重予整理补注改成本名。卷一-二《痘科金镜赋集解》、系《痘科金镜录》一书中11个歌赋的注释;卷三《痘疹杂说》、《疹痘秘旨》;卷四-五《痘疹心法条辨》、《痘科集录心法》、《痘症治验》;卷六《痘科方药集解》。内容主要是辑录前人的有关论着予以归纳整理,同时也综合了作者治疗痘疹的临床经验。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刊本。
《扫叶庄医案》
医案著作。四卷。清·薛雪撰。本书以内科时病、杂病为主,兼有外、妇、儿科治案,案语简明。薛氏擅长于湿热病,其辨证之法,突出三焦特点,对其病因、病理、治法分析尤详,有独到的见解。现有清抄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三字经合编六种》
从书名。张骥辑。刊于1933年。包括陈修园《医学三字经》、张汝珍《春温三字诀》、唐容川《痢症三字诀》,和张骥增辑之《三字经汤方歌括》、《春温三字诀方歌》、《痢症三字诀歌括》。
《三指禅》
脉学著作。三卷。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禅》。又自神其说,谓其脉学曾经“异人”指点而不同凡响。全书自总论以下共立八十一个论题,具体说明诊脉部位、方法及切脉诊病等问题。周氏论脉以“缓脉”为常脉,认为“精熟缓脉,即可以知诸病脉。”并以浮、沉、迟、数为四大纲,统领诸脉,共列二十七脉,以虚实、长短、滑涩等对比的方法,分析各种脉象不同之点,便于读者领悟掌握。周氏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在论述各种疾病时,能以脉诊紧密结合病因、病理、证候以决定治法和方药,切于临床应用,颇为后世医家所推重。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三元延寿参赞书》
养生著作名。元·李鹏飞撰,五卷。见载于《道藏·洞神部》深字号544册。书中养生延寿之说以所谓天元、地元、人元之三元说立论,认为纵欲则天元减;情志过度则地元减;饮食不节则人元减。提出养生延年须精气不耗、起居有常、饮食有度。全书之意新颖,说理明畅,有关养生理论与措施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三元参赞延寿书》
养生学著作。五卷。宋末元初人李鹏飞撰集于1291年。作者自谓: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杭州受官道人之教,始知人的年寿应有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共180岁。在此启发之下乃撰集此书。卷一论天元之寿,成人精气不耗;卷二为地元之寿,律人起居有常;卷三为人元之寿,教人饮食有节;卷四述神仙救世,却老还童真诀;卷五为神仙警世。现有道藏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书名。原题《三因极一病源论粹》,简称《三因方》。十八卷。宋·陈言撰于1174年。作者认为:“医事之要,无出三因”。“倘识三因,病无余蕴”。本书卷一-卷二前半部为医学总论,并将三因(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作为论述的重点;卷二下半部-卷十八列述内、外、妇、儿各科病证,并附治疗方剂,共分180门,载方1500余首。方论结合颇切实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方剂不见于宋以前医学文献。本书的特点是将临床与三因相结合,故对研究中医病因学说和各科临床辨证论治等均有参考价值。现存宋刻配补本、元刻本及多种清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三消论》
书名。一卷。金·刘完素撰。清·周学海注。原无刊本。周学海于1884年刊行《周氏医学丛书》时,根据刘氏后裔所藏钞本收入其中。本书以《内经》有关消渴病的理论为基础,综合宋以前诸医家的有关论述和发明,对于消渴病的病因、辨证及治法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和发挥,使消渴病的脉因证治之理论趋于系统化。对后世医家颇有指导意义。现存初刻本和《古今医学汇通》本等。
《三三医书》
医学丛书名。裘庆元辑。刊于1924年。共三集,每集33种,共99种。裘氏取《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及《左传》“三折肱知为良医”之典,遂题名为“三三医书。”所辑内容包括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针灸、本草、方书、医案、医话、医论等各类医着。以明、清两代较有影响、较有代表性的医学著作为主,并收入少数日人所撰的“汉方医学”著作。所辑诸书大多篇幅短小,切于实用。现存初刊本。
《三家医案合刻》
医案著作。三卷。清·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三朝名医方论》
丛书。本书系清末人将以下三书合刊而成。即《重订内经拾遗方选》四卷(前二卷为宋·骆龙吉撰,后二卷为明·刘浴德等补订)、《宣明论方》十五卷、《名医方论》(《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的节录本)四卷。本书系清末人(作者佚名)将《重订内经拾遗方论》四卷(前二卷为宋·骆龙吉撰,后二卷为明·刘浴德等补订)。金·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十五卷,和《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的节录本,《名医方论》四卷合刊而成。因作者涉及到宋、明、清三代,故云《三朝名医方论》。现存光绪、宣统间刻本。
《赛金丹》
综合性医着。二卷。清·蕴真子集,刊于1847年。本书以介绍验方治疗为主。卷上杂论养生、病机、用药、炮制等,并附铜人图;卷下分列风寒、瘟疫、疟疾等多种病症的简易单方。全书简明扼要、说理通俗、列方简易。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瑞竹堂经验方》
医方著作。十五卷。元·沙图穆苏撰。约刊于1326年。本书分为诸风、心气痛、疝气、积滞、痰饮、喘嗽、羡补、头面、口眼耳鼻、发齿、咽喉、杂治、疮肿、妇女、小儿共15门,采方310余首。选方较为精要,或选自各家方书,或采录见闻中经验效方。现尚存1795年日本复刻的十五卷本。但国内在清初时本书曾一度失传,故编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佚改编为五卷本,分为调补、消导、劳伤、遗浊、喘嗽等24门,另附补遗一卷,共180余方。现存日刊活字本、清光绪当归草堂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儒门事亲》
综合性医书。十五卷(一作十四卷)。金·张子和撰。撰年不详。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书中详细介绍他用三法而赅尽诸法的学术见解和各科多种病症的临床实践。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创见,并附较多治案。相传此书系张氏向麻知几、常仲明等讲学内容,由麻氏等整理而成(或认为前三卷系张氏自撰)。全书论述病症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共十形,较系统地反映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但作者过于强调三法对各科临床的应用,甚至提出:“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似不免于偏颇。现存多种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如宜方》
医方著作。二卷。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一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痛、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名称;卷二附列卷一所用304首方剂的具体药物、剂量、服用方法等内容。方剂统一编号,便于检阅。现存明刻本。
《日华子诸家本草》
本草著作。二十卷。通称《日华子本草》,古文献中亦有简称《日华子》者。日华子撰。掌禹锡称此书“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仁斋直指》
综合性医书。又名《仁斋直指方论》、《仁斋直指方》。二十六卷。宋·杨士瀛撰于1264年。本书系以介绍内科杂病证治为重点的临床综合性医书,作者据证释方,摘取诸家效方,参以家传经验,区别不同的病证,对证施方,在治疗上给读者以规矩绳墨。书名“直指”取“明白易晓之谓直;发踪以示之为指”(见本书杨士瀛序),故名《仁斋直指》。全书析为七十九条,每条之后,另有“附遗”部分,系明·嘉靖年间朱崇正所续增。
《仁斋小儿方论》
儿科著作。四卷。宋·杨士瀛撰。本书将小儿诸病分为:初生、变蒸、惊、中风、疳、积、热、伤寒、痰嗽、脾胃、丹毒、杂证诸门,每门各列疾病子目,分别介绍证治与方论。此书原刊本已佚,今存本为明·朱崇正重校复刊本,复刻时补入第5卷小儿痘疹(该卷主要内容引自明·魏直《博爱心鉴》一书)并改题书名为《新刊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收入《杨仁斋著作三种》中。现存复刻本及丛书本。
《仁术便览》
方书名。四卷。明·张浩撰。刊于1585年。本书收选明代以前的临床各科验方分类编辑而成。内容包括中风、厥病、痛风、中寒等94类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外、妇,儿等科。有论有方,所论大致中肯,选方大都切于实用。末附炮制药法。现存明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仁端录》
痘疹专着。十六卷(又有五卷本及十卷本)。又名(仁端录痘疹》、《仁端录痘疹玄珠》。明·徐谦撰。撰年不详。包括痘病总括、辨痘形色、分期调治、痘疹兼杂症、治疗方药及药性、痘病歌赋和杂说等,内容较简明实用。现存清刻本。
《人元脉影归指图说》
脉学著作。简称《脉影图说》。二卷。旧题晋·王叔和编,明·沈际飞重订。本书对七表、八里、九道脉,奇经八脉,十六怪脉,左右手三部阴阳脉绝候等脉学专题予以系统而形象的论述,绘有图形,兼赋歌诀,可谓图文并茂。现存明刊本及日本刊本。
《人参考》
书名。一卷。清·唐秉钧撰。撰年不详。1916年绍兴医药报社据日刻本重刊,名《重刻人参考》。本书对人参的商品、产地、真伪以及采集、收藏等,均作了较详细的考察。现有绍兴医药学报《医药丛书》本。
《冉雪峰医案》
医案著作。冉雪峰着。本书包括内、外、妇、儿科医案七十一则,案中结合中医理论较深入地分析病情,并能继承发扬传统治法,于临床辨证较有识见,1962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群经见智录》
医论著作。三卷。恽铁樵撰。卷一首论《内经》之发源、成书、读法及总提纲;次述易理、太极、《内经》与《易经》、五行、四时及甲子;卷二为扁鹊、仓公医案及仲景《伤寒论》之研究等;卷三系对余云岫《灵素商兑》一文所作的论辨。本书对《内经》理论大胆提出了新见解,对学者有颇多启发。现存1922年武进恽氏铅印本等。
《阙待新编》
痘疹专着。二卷。清·孙能迁撰。刊于1760年。本书系作者治疗小儿斑诊的经验总结。卷上记述斑诊的病理和治疗方药;卷下为作者经治医案。书名“阙待”,是作者认为要“阙其疑以待损益”的意思。现有清刻本、烟台立成印书馆铅印本。
《却谷食气篇》
养生专著名。长沙马王堆三号西汉古墓出土帛书。作者无考。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原无书名,现名为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所定。原文有不少残缺,主要记述断绝谷食与服气一类气功功法相配合用以防病治病、养生延年等内容。刊于《马王堆医书研究专刊》1981年第二期。
《全幼心鉴》
儿科著作。四卷。明·寇平撰。刊于1468年。卷一总论小儿先天禀赋、阴阳气血等生理特点,面部与手部望诊、小儿的保育与调理、以及儿科医生之守则等。卷二论小儿脉法、初生儿的护理及常用病;卷三-四分论小儿诸病(以内科病证为主,包括痘疹),并附录《小儿明堂灸经》。书中除选集经效古方予以阐论外,对面部及虎口三关、指纹望诊作了较细致的描述,并附图40余幅。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
《全生指迷方》
医方著作。又名《济世全生指迷方》。三卷。宋·王贶撰于12世纪初。明代以后原书失传。今本四卷,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后改编而成者。卷一为诊脉法;卷二-四为寒证、热证、风湿、疟疾、痹证、劳伤等20种内科病及若干妇科疾病的医论和方剂,内容以选方为主,并有围绕方剂主治所作的论述以阐析病因、证候。现有清末刻本、石印本多种丛书本。1949年后有《宋人医方三种》排印本。
《全国中草药汇编》
药学著作。《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编。分上、下二册,共收中草药2200种左右。各药均按名称、来源、形态、生境、栽培、采制、化学、药理、性味功能、主治用法、附方制剂等顺序编写,并附以墨线或彩色图。全书内容丰富,资料较准确可靠,可在一定程度上结合现代医学科学知识,绘图精致,可供科研和临床的参考。
《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医案著作。何兼臣选编。刊于1929年。本书征集当时全国各地名医医案。共选辑三百余案。分上、下二集。上集为风寒、暑、湿、燥、火、四时六淫病案;下集为温疫、喉痧、白喉、霍乱、痢疫、瘄疫六种传染病案。医案记录完整,包括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及所患疾病的病名、原因、症候、诊断、疗法、处方、效果等项。案后由何廉臣另加按语评述,对如何掌握这些病证的病机和辨证治疗,有一定的启发。该书分类较有特色,所收验案均为急性热病,是我国有较大影响的传染病医案专辑。现存初刊本等铅印本,及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排印本。
《琼瑶神书》
针灸著作。又名《琼瑶发明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疗病神书》。有二卷本、三卷本和四卷本数种。旧题宋·刘真人(又作刘党或琼瑶真人)撰。撰年不详。明、清间有数种不同的刊本。重点论述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其中确有真识卓见。切于临床实用,现存两种清刻本。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但其叙述或不免于冗杂。现存初刊铅印本及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医案著作。秦伯未编。书成于1928年。全书选辑清代叶桂、薛雪、吴瑭、张聿青等二十多位医家约2000条医案,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以医案为纲,以病证为目,分类清楚。可以相互比较、分析出各个医家的学术特点及其在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选案多属记录简要,方治切于病情,并对病理有一定阐发者。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青霞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沈登阶撰。书中记载沈氏多年临床实践中所收集的验案,反映其治疗思想和用药特点,其中多连续治疗的医案,便于读者掌握治疗疾病的全过程,但沈氏论治及分析予后尚有可商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潜斋医学丛书》
医学丛书。“潜斋”为清代名医王士雄的书斋名。《潜斋医学丛书》系王氏等医家所撰辑若干种医书之合称,有八种本和十种本之分。八种本包括《言医》、(裴一中撰,王士雄评选)、《愿体医话良方》(史典撰,俞世贵补)、《医砭》(徐灵胎撰,张鸿补辑)、《霍乱论》(王世雄撰)、《潜斋简效方》(附《潜斋医话》,王世雄辑)、《柳洲医话良方》(魏之琇辑)、《女科辑要》(沈尧封辑,徐政杰补注)和《重庆堂随笔》(王学权撰,王国祥注)。十四种本除上述八种外,另有《四科简效方》(王世雄辑)、《古今医案按选》(俞震撰,王世雄等评)、《王氏医案》(周鑅辑)、《王氏医案续编》(张鸿辑)、《王氏医案三编》(徐然石辑)及《归砚录》(王世雄撰)。王氏学验俱丰,故所撰辑之丛书为医林所重,流传颇广。八种本有清刻本和铅印本,十四种本有石印本。
《潜斋医书五种》
医学丛书。清·王士雄撰。刊于1854年。包括《王氏医案》、《医案续编》、《霍乱论》、《温热经纬》、《随息居饮食谱》五种。现存清刻本及石印本。
《潜斋简效方》
医方著作。一卷。清·王士雄辑。刊于1853年。本书收录民间验方100余首,分为头风、面皱、肺痈等40余类予以简要论述,选方大多简便实用。未附王氏所撰《潜斋医话》。现存清刻本和民国铅印本。
《乾坤生意》
综合性医书。二卷。明·朱权撰。约刊于14世纪末。内容分述用药大略、运气、各科病证治法以及丹药、膏药、针灸等、卷帙不多,包罗颇广。现存明刻本。
《钱氏儿科案疏》
儿科医案著作。二册。宋·钱乙原作,近人张山雷疏注,何光华参补。本书内容大体分两部。其一为张山雷氏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其二为何光华补入万全、缪仲醇、江瓘、喻昌等人的儿科医案22则及其治疗方剂,并予以补注。卷末附薛己在《薛氏医案》中所摘录的钱乙儿科医案的评注,作为对照。现存1923年上海大东书局铅印本。
《谦斋医学讲稿》
医论著作。秦伯末撰于1964年。全书选录作者有关中医学术方面讲稿十二篇,包括脏腑发病及用药法则、五行生克的临床运用、气血湿痰治法、种种退热法、温病、肝病、水肿、腹泻、感冒论治等专题。每篇讲述均能结合个人临床经验阐发祖国医学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经验知识,深入浅出,明白易懂,并附治疗病例。
《谦益斋外科医案》
医案著作。清·高秉钧撰。治案按人体部位及病种分二十部,九十七病种,分门别类汇辑。作者强调整体观念,认为外科疾病“病虽在外,而其本在内”。因此,每证详辨八纲,随证立法处方,并指出防止病情恶变及病后调理之法。案末附疡科日用丸散膏丹论略,阐述若干外用药的药理、效能,可供临床参考。现存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
《千金翼方》
方书名。三十卷。唐·孙思邈撰于682年。本书是作者为补充其所撰《备急千金要方》而编集。盖取“輗軏相剂”“羽翼交飞”之意。卷一药录纂要,总论采药时节、药名,产地及用药法等;卷二-四本草;载述包括《神农本草经》在内的几百种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产地、采制及七情忌宜等。卷五-八妇产科病;将妇科疾病独立卷次列于诸科之首足见其对妇科之重视。所论妇女胎产崩伤等疾甚详并记述妇女保健及化妆用品的配制方法等。卷九-十伤寒病;是其晚年获见张仲景《伤寒论》之后加以深入研究,开创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研究方法之先河。为后世方有执“三纲鼎立说”打下了基础。卷十一阐述胚胎发育、产育及小儿杂病。卷十二-十五养生、辟谷、退居、补益;其中不乏精辟之论和有效方法。卷十六-十七中风;卷十八-二十杂病;卷二十-二十二万病、飞炼;卷二十三-二十四疮痈;卷二十五色脉;卷二十六-二十八针灸;卷二十九-三十禁经(祝由科)。书中收载了不少唐以前的医学论述及方药,也采录了一些国外医学资料(如婆罗门、高丽等)。取材广博,内容丰富。现存宋、元、明、清历代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千金方衍义》
书名。三十卷。清·张璐撰。刊于1698年。本书对《备急千金要方》进行校勘,并就其中收载的方剂(不包括其中的医论,药物和针灸),予以注释发挥即所谓“衍义”。此外,书中还阐述了立方法则中的“反用、激用之法”。对于某些峻利药物之方剂,尤能斟酌南北风气之不同,人身禀赋之强弱而予以化裁。现存初刻本及其他清刊本。
《千金方》
书名。统指《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各详本条。
《千金宝要》
书名。六卷(又有八卷本或十七卷本,后本系析篇为卷)。宋·郭思编。刊于1124年。系取孙思邈《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中的简、便、验方及针灸法汇编而成。共分妇人、小儿、中毒等17篇。其中医论一篇,系摘录《千金方》中有关病机、制药等内容编成。1124年,将此书刻碑于华州公署,以广流传。明景泰六年(1455年)杨胜贤始易木版梓行。1522年王守中喜其方之简便,药之近易,而天下游耀州真人问者岁无虚日、日无虚时,因刻石于洞前,至今犹存。现存多种清刊本及石印本、拓印本。
《奇症汇》
医案著作。八卷。清·沈源编辑。刊于1786年。编者搜罗医书及笔记、小说中有关疑难、怪疾等治案四百余则、按头、目、耳鼻等人体各部位加以记叙,间或加入按语,阐发心得体会或个人见解。其中杂有一小部分传奇或病案,须予分析对待。现有乾隆五十一年刻本,抄本。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医方著作。四卷。旧题孙真人着,实系托名之作。撰年不详,1914年曾予刊印。本书分为头面、耳目、口鼻、喉舌齿牙、身体、四肢、胸胃心腹、杂症、妇女、胎产、小儿、痘疹、痈疽疮毒及中毒急救等类、各类病证皆先列述其主要证候,然后分别汇选单方验方。
《奇经八脉考》
经脉专书。一卷。明·李时珍撰。刊于1578年。本书论述奇经八脉,考证历代有关文献,对每条奇经的循行和病等,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整理,并提出了作者个人的见解,是一部研究奇经八脉的重要著作。现有清刻本、石印本《四库全书》本及与《濒湖脉学》的合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奇病治法三百种》
医案著作。陈景岐编。刊于1935年。陈氏汇集古今书籍中各种奇病诊治验案300余种,加以整理编成此书,每病一则,注明病名和医者姓名。多属不常见的奇特病例、其治疗方剂亦为有特效的简易方。有一定临床参考价值。但所记述大多为传奇式治案,须分析对待。
《岐伯灸经》
灸法著作。一卷。见《新唐书·艺文志》,已佚。
《岐伯经》
医经著作。十卷。见《隋书·经籍志》,已佚。
《齐氏医案》
医论著作。六卷。清·齐有堂撰于1806年。本书虽名医案,但主要内容却是医论。卷一-二阐述六经辨证,分经治病;卷三论述先天肾和命门学说;卷四-五论述后天脾胃学说及有关疾病的证治;卷六为妇、外、儿科治案。本书充分反映了齐氏在医学理论上独到的学术见解。临床经验和一些效方。现存多种清刻本及上海千顷堂石印本、《齐氏医书四种》本。
《七松岩集》
内科杂病专着。清·郑树珪原作,王满臣等编校。书中用问答体裁阐述67种内科杂病证治,阐述病因病机简要,方药亦不甚冗繁。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1959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普门医品》
医方著作。四十八卷。明·王化贞撰。刊于1628年。本书辑录《本草纲目》等多种医籍中的单方、验方。按病名分为中风、破伤风、伤寒、瘟疫等150余类,予以归纳。每类按若干具体病证开列方剂。1694年郎延模又仿其体例续撰《医品补遗》四卷。现存初刻本。
《普济方》
医方著作。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棣(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5世纪初。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其中有方脉总论、运气、脏腑(包括脏象及脏腑诸病候)、身形(包括头、面、耳等部位所属及身形诸病)、诸疾(包括伤寒、杂病、疮疡、外科、骨科以及各种治法)、妇人(包括妇、产科)、婴儿、针灸、本草等共100余门。据《四库提要》记载:“凡一千九百六十论,二千一百七十五类,七百七十八法,六万一千七百三十九方,二百三十九图。”对于所述病证均有论有方,资料非常宏富。所涉范围广泛,叙述系统完善。现存永乐等明刻本及1949年后排印本。
《普济本事方》
医方著作。又名《类证普济本事方》或《本事方》。十卷。宋·许叔微撰。约刊于12世纪中期。书中按病类分为中风肝胆筋骨诸风、心小肠脾胃病、肺肾经病、头痛头晕方等23类方剂。收载治疗方剂及针灸法,所选方剂约300余首,多系当时试用有效者。方剂之末附有作者的验案及论述,反映了作者的独到见解和学术思想。1949年后有排印本。
《评琴书屋医略》
内科著作。三卷。清·潘名熊撰于1865年。本书记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常见多发病30余种的证治,内容简要却反映出作者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方多自订,颇多可取,并附医案若干。现有《三三医书》本。
(亻聂)(niè,音聂)辟
软弱无力,邪气充塞。或作“(衤聂)襞”,谓松弛起皱纹。《灵枢·根结》:“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竭枯,肠胃(亻聂)辟,皮肤薄着,毛腠夭膲,予之死期。”
(去欠)
音义同呿。《灵枢·经脉》:“手太阴之别……虚则久(去欠)。”详呿条。
(皮达)皮疮
病名。指发生于皮肤之一种湿性疮疡。见《医门补要》上卷。该病由于湿热郁于肌肤所致。症见初起患处皮肤红亮焮肿,继起细小黄水泡,痒痛相兼,甚者破后可延及全身各处。治疗宜清热利湿,可用草薢渗湿汤加减。外用黄柏、大黄、生石膏、青黛、芙蓉叶各等分研末,白蜜、米醋调和外敷,两日一换。
(女身)
出甲骨文卜辞。即娠字,象女人怀孕大腹状。
(女力)(lǐ理)
出甲骨文卜辞。表示分娩顺利。
(疒颓)疝
病名。(疒颓)又作颓。《素问·阴阳别论》:“三阳为病发寒热……其传为颓疝。”
①指寒湿下注所引起的阴囊肿大。《儒门事亲》卷二:“(疒颓)疝,其状阴囊肿缒,如升如斗,不痒之痛者是也。得之地气卑湿所生,故江淮之间,湫溏之处,多感此疾。宜以去湿之药下之。”《类证治裁》卷七:“传为(疒颓)疝,囊丸肿大如栲栳,顽痹不仁。三层茴香丸、荔枝散。”或可用燥阴散,寒者加吴萸、大茴;湿者加泽泻、木通;湿热者,加小茴、山栀、黄柏等。
②指妇女少腹肿或阴户突出的病证。《素问·脉解篇》:“厥阴所谓(疒颓)疝,女人少腹肿者,厥阴者辰也。”《儒门事亲》卷二:“(疒颓)疝……女子阴户突出,虽亦此类,乃热则不禁固也,不可便谓虚寒而涩之、燥之、补之。”
③指阴疝。《圣济总录》:“邪气聚于阴,致阴气肿大而痛者,阴疝也,一名(疒颓)疝。”参见阴疝条。
④指阴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阴挺下脱即(疒颓)疝,突物如蛇或如菌。”参见子宫脱垂条。
(疒颓)癃疝
病名。指因感受阴寒之气而症见少腹胀痛、阴器肿、小便不通者。出《素问·脉解》。有:“所谓(疒颓)癃疝肤胀者,曰阴亦盛而脉胀不通,故曰(疒颓)癃疝也。”该病多因阴盛寒凝,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治宜散寒化气利水。用导气汤加茯苓、泽泻、桂枝。
(疒颓)葫芦
病名。见《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子宫脱垂的俗名。详见子宫脱垂条。
(疒童)敦疽
病名。见《证治准绳·外科》卷四。即敦疽。详见该条。
(疒帬)痹
病名。《素问·五脏生成篇》:“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王冰注:“谓(疒帬)痹也。”(疒帬),音、义同顽。详顽痹条。
《平乐郭氏正骨法》
骨伤科著作。郭春园撰。本书系作者根据其六世家传的《正骨手法略要》等书和本人的临床经验整理而成。书中除简述正骨简史及人体骨骼外,重点介绍“正骨八法”(即辨症法、定搓法、压棉法、缚理法、摔置法、砌砖法、托拿法、推按法)的手法和具体应用,并有较多的插图和照片,直观形象,有助于对各种手法的理解。末附方药。使全书更臻完备。1959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片玉心书》
儿科著作。五卷。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主要介绍治疗儿科病的临床经验。卷一-三总论儿科病证的诊断、治法,较有特色,并附歌赋和望诊图;卷四-五记述胎毒、变蒸、惊风等32类疾病的证治。内容简明切于实用。现有多种清刻本、《万密斋医书十种》本。1949年后出铅印本。
《片玉痘疹》
痘疹专着。又名《万氏秘传片玉痘疹》。十三卷。明·万全撰。约撰于16世纪中期。本书专论痘疹。卷一-二为痘疹碎金赋及痘疹西江月以词赋的形式论述痘疹的证治,精要而易记;卷三-四为痘疹始终验方及歌;卷五-十二为痘疹总论,并分论发热、见形、起发、成实、收靥、落痂及余毒证治;卷十三为痘疹骨髓赋及麻疹西江月。本书编排略与作者的《痘疹心法》相似,但内容不同。现存多种清刻本。本书又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中。
《脾胃论》
内科著作。三卷。金·李杲撰。约刊于13世纪。本书是作者创导脾胃论学说的代表作。李氏根据《内经》:“人以水谷为本”的观点,强调补益脾胃的重要性。全书围绕这一中心议题结合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予以阐析。书中对于饮食劳倦等引起的脾胃病,提出甘温除大热的学术理论,创用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治疗方剂,具有较好的疗效,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1949年后有影印本。
《佩文斋广群芳谱·药谱》
药学著作。又名《广群芳谱·药谱》。八卷。清·刘灏着。刊于1708年。本书为《佩文斋广群芳谱》卷九十三-一百,共收药物720余种,系在《二如亭群芳谱·药谱》的基础上增补而成。每种药物标记的“原”字下,均为《群芳谱》原文,“增”字下,为新增加的内容,特别是新增的“汇考”及“集藻”二项,补充各种文史资料尤为丰富。此外还新增补了一些新药。但却删去了原书中种植、修治、服食、疗治等内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商务印局馆铅印本。
《炮炙大法》
炮炙专书。一卷。明·缪希雍撰,庄继光整理。刊于1622年。本书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结合个人经验、分水、火、土、金、石、草、木、果、米谷、菜、人、兽、虫角等14类,记述了439种药物的炮炙方法。末附用药凡例,系制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现存明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旁篇》
医经著作。见《汉书·艺文志》。二十五卷。原列于《白氏内经》、《白氏外经》之后,书已佚。原书作者、著作年代及书的具体内容,均已无法稽考。
《盘珠集胎产证治》
产科著作。卷三。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约成书于18世纪中期。卷上列胎前共34证;卷中列产后共61证;卷下列胎产治疗方剂,包括补剂、散剂、攻剂、热剂、和剂及胎前、产后备用良方共253首。所论胎前产后等证治皆本妇女的生理特点和发病规律,因此于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所收方剂亦切于实用,现有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欧希范五脏图》
解剖著作。宋·吴简(一作灵简)编。北宋庆历间(11世纪40年代),编者和有关人员共解剖了50具尸体,对这此尸体的喉部、胸腹腔脏腑进行了详细观察比较,并由画工宋景绘成图谱。被解剖的对象都是反抗北宋统治阶段而被逮捕杀害的义士,欧危范则是其中的首领。原书已佚。
《疟疾论》
疟疾专着。三卷(或作一卷)。清·韩善征撰。韩氏论疟,上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下参清代温热病诸学派,中采历代医家治疟论述。对疟疾脉、因、症、治等多方面内容予以充分论述。末附古今疟疾医案和治疗方剂。现存清刻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
《女科指掌》
妇产科著作。五卷。清·叶其蓁撰。刊于1724年。本书分调经、种子、胎前、临产、产后五门。作者博采前贤妇科著作中影响较大或颇具一得之见的有关论述,参以己见编成此书。叙述每种病症。首先编成歌诀使读者便于习诵。其次分析病证利用中医辨证规律,求其病因病机、亦能入理;然后介绍历代妇科大家的治疗大法和方药,堪为初学者之津梁。惟书中杂有部分迷信论述。现存初刻本及其他刊本抄本、石印本等。
《女科证治准绳》
妇科著作。《证治准绳》中的一种,又名《女科准绳》。五卷。明·王肯堂撰。本书主要以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已校注本)为蓝本,广泛收集各家学说,对明以前妇科学成就作了较细统的整理。成为代表明代水平的妇产科专着。全书分为:治法总论、调经门、杂证门、胎前门及产后门五大类,每类分列若干病症,对于病因、辨证及治疗论述颇详。是一部资料比较丰富的妇科著作。版本情况参见《六科证治准绳》条。明·清及民国时期有单行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及排印本。
《女科要略》
妇产科著作。一卷。清·潘霨撰。刊于1877年。分调经、安胎、临产及产后四节。论述简要,内容比较切于实用。本书收入《韡园医学六种》中。
《女科万金方》
书名。一卷。旧题宋·薛古愚撰。撰年不详。本书论述女科调经及胎产诸疾之辨证立法与方药等内容。论述形式多样,既有问答、又有歌诀。以书中引有“东垣曰”字样,应非宋人所撰。现北京图书馆存明崇祯己巳(1629年)抄本。
《女科经论》
妇产科著作。八卷。清·肖赓六撰。刊于1684年。本书汇辑历代有关妇科著作中的理论和证治,依类选编,共分月经、嗣育、胎产、产后、崩带、带下和杂证七门,列病证163种,引录各家论述7000余条,并附加按语,予以补充或订正。本书的特点之一是依类选编、条理清晰。如将热入血室证、血分证、水分证、咽中证、症瘕痃癖证、乳证、前阴诸证及夜梦鬼交等证一概归入“杂证门”中。其二是详略得宜,如在经、带、胎、产诸类病中,于胎前产后诸疾则比较突出。其三是旁征博引,在引述前贤学术经验时所选的内容比较广泛,摘录亦较精要。对非妇科专著中的精辟见解,亦一并收入,颇能启迪后学。其四在治疗方面,能循病机而立大法,而不在具体方药上进行雕琢。现存多种清刊本。
《女科辑要》
书名。
①清·周纪常撰。八卷。刊于1823年。书中节要辑录各家女科论述。卷一经脉;卷二胎孕;卷三产育;卷四《竹林寺产科》;卷五《达生编》;卷六杂病;卷七-八为治疗方剂。并附刊单养贤《胎产全书》一卷。言简意赅,提要钩玄,论理合于经典,临床切于实用。清·张久照赞曰:“为妇女所必需,无方不妙,无药不灵,诚女子之金丹,医宗之宝鉴也。”现存多种清刻本。
②清·沈尧封撰。二卷。又名《沈氏女科辑要》。约成于1764年。原书文字无多。后经徐正杰校订补注,王孟英加按,方始成帙。刊于1850年。内容分为经水、崩漏、带下等12类,并附治疗方剂。沈氏惜墨如金,裒集前贤旧论,非有真识灼见者不辑;切合实用,必欲与自身临床治验相印证。故其所辑。“精当处勘透隐微,切中肯綮。多发前人所未发。实验彰彰,始觉轩爽豁目。”(张山雷赞语)1933年张寿颐复将此书予以补注,名《沈氏女科辑要笺正》。于内容又有较多发挥,然参以西医学说,则未必尽合于理。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