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实用手册-->中医词典z~其他-->其他-->(其他)第十篇

(其他)第十篇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女科撮要

书名。五卷。明·薛己撰。刊于1548年。上卷列述经候不调、经漏不止等15类妇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下卷介绍保胎、小产等15类产科疾病的证治和方药。多系明以前妇产科著作之精萃论述和规范方药,其中亦不乏薛氏的独到见解。

 

女科百问

书名。二卷。宋·齐仲甫撰。刊于1220年。本书以问答体裁,对妇产科的主要疾病治疗作了扼要的记述。语言洗练、说理清晰,有较强针对性。上卷50问,包括女科的天癸,经候及血分、经、带诸病证治;下卷50问,主要是妊娠胎产诸病的证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女科·产后编》

妇产科著作。一名《傅氏女科全集》、《女科全集》。旧题:清·傅山撰。约成书于17世纪。四卷。1827年始有初刊本。其中《女科》二卷,内容有带下、血崩、鬼胎、调经、种子、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10门。共77条、78症、43方,论述妇科各病证治甚为精当,有条不紊。所收方剂合于章法,临床多验、影响深远。《产后编》二卷,内容有产后总论,产前产后方症宜忌,及血块,血晕、厥症等共43种产科疾病的症治。本书将作者所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运用中医脏腑学说加以总结、注重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强调肝、脾、肾三脏在妇科生理病理上的重要作用。在治法上尤以培补气血、调理脾胃见长。内容简要,组方严谨而切于实用,流传较广。本书又有清·陆懋修校订本(收入《世补斋医书》),其中将《女科》析为八卷,合并为8门,改名《重订傅徵君女科》;并将《产后编》并为一卷,改名《生化编》。在编次和内容方面均有所调整。

 

《女丹合编》

气功丛书名。清·贺龙骧辑。收入明清时期重要女丹著作近20种,如《孙不二真诀》、《女丹八则》、《女金丹》、《女丹汇解》、《樵阳经女工修炼》、《女丹撮要》、《女丹真诀》、《女丹要言》、《西王母女修正途十则》、《女宗双修宝筏九则》、《金华直解女功正法》、《男女丹工异同辨》、《西池咏性功诗十八首》、《女丹诗诀》等。丛书编入光绪三十二年(1906)成都二仙庵重刻《道藏辑要》。

 

《弄丸心法》

综合性医书。八卷·杨凤庭撰于清·乾隆年间。初刊于1911年。作者谓医家治病,选方遣药有如以手弄丸,圆转自如,不可泥古。故题名《弄丸心法》。卷一-二总论脉诀;卷三-四杂论医理;卷五-七内科杂证;卷八妇科、儿科。现存清刻本。

 

宁坤秘籍

妇科著作。又名《竹林寺女科》。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三卷。竹林寺僧撰。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无多大变动。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年希尧集验良方》

医方著作。又名《集验良方》。六卷。清·年希尧辑。刊于1724年。全书分为养生、急治、中风、预防中风、伤寒、感冒等50余类。所选皆为经验良方,较切临床实用。其中养生、伤寒、感冒、类中等均附以简短的医论。又有《经验四种》本。

 

《倪涵初疟痢三方》

疟痢专着。清·倪涵初手定。撰年不详。倪氏根据疟、痢两病的发病规律和治疗原则对疟疾、痢疾各拟三方,介绍其适应症及加减用法,处方平易有效。提出治痢四忌:忌温补、忌大下、忌发汗、忌分利。现存几种清刻本。本书后刊入《济世专门编》中。

 

难经直解》

医经著作。二卷。清·莫熺注。书成于1669年。本书是《莫氏锦囊十二种》的一种。莫氏注释《难经》以滑寿《难经本义》的理论为主,直接以《内经》有关原文阐解《难经》,并附莫氏个人心得作为补充。现存康熙刻本、莫氏丛书本等。

 

《难经正义》

医经著作。六卷。清·叶霖撰于1895年。叶氏认为《难经》一书“理趣深远,非浅学得窥堂奥”,遂参历代医学大家对《难经》的注疏,以《内经》原文予以对照排比、诠释发挥。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以“正义”名篇。全书辨论精要,考证颇详。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难经悬解

医经著作。二卷。清·黄元御撰于1756年。黄氏根据个人阅读《难经》的心得,对八十一难予以逐段注解,注文大多简要,诠释或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采集历代《难经》注家的学术观点加以综合。但真正发挥义蕴的见解并不多。现有清刻本及《黄氏医书三种》本等。

 

《难经疏证》

医经著作。二卷。日本·丹波元胤撰。本书首列其父丹波元简《难经解题》一篇,作者征引各家学说结合个人见解补其剩义。其后参考《难经集注》、《难经本义》、《难经经释》等书,分别将八十一难予以疏证。所写按语补足了注文之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考订了《难经》的原文。现存日刻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难经经释》

医经著作。二卷。清·徐大椿撰于1727年。徐氏注释《难经》以《内经》理论为本,阐发《难经》义理及其学术渊源,颇有参考价值。但作者提出“《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的观点未免失之偏激。现存多种清刻本、1985年浙江科技出版社铅印本。

 

《难经集注》

医经著作。五卷。原题宋·王惟一撰。明·王九思等辑。本书是将三国时吴·吕广、唐·杨玄操、宋·丁德用、虞庶和杨康候等人的《难经》注文加以选录分类汇编而成。全书按脉诊、经络、脏腑、疾病、腧穴、针法等次序分为13篇。这是现存最早的一种《难经》集注本。现存1652年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难经汇注笺正》

医经著作。三卷。张寿颐注。刊于1923年。本书主要以滑寿《难经本义》及徐大椿《难经经释》为据,参考选用历代各家《难经》注文,并结合张氏本人的见解,将《难经》原文进一步予以校注,引用资料较多,对《难经》经文的阐释较为明晰,又有独到的见解。现存初刊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难经本义》

医经著作。二卷。元·滑寿撰。刊于1366年。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等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遂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对《难经》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在调整编次、补充缺漏的基础上予以诠释。释义能融会诸家,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1949年后有排印本。

 

《难经》

医经著作。三卷(或作五卷)。原题秦越人撰。但史料上却无法证明。大抵为秦汉之际或东汉以前的医家托扁鹊之名而作。本书以问难形式阐述中医基本理论和某些疑难问题。总设八十一篇,故名《八十一难》。第1-22难论述脉诊,其中提出“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切于临床实用,对后世影响深远。第23-29难主论经脉流注始终、经脉长度、营卫度数、奇经八脉及所主病证。第30-47难主论脏腑、对三焦、肾与命门提出新见解。第48-61难主论疾病的证候、诊断及四诊。第62-68难论述脏腑井俞诸穴。第69-81难论述针刺补泻之法。此外《难经》还首次提出了“七冲门”、“八会穴”和“伤寒有五”等新观点。全书文字简要,理奥趣深,辨析亦颇精微,在祖国医学经典中每每与《内经》相提并论。在古今中外均有较大影响。历代刊本和注本颇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吕博望《注众难经》、杨玄操《集注难经》、丁德用《补注难经》、滑寿《难经本义》、熊宗立《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经》、张世贤《图注八十一难经》、徐大椿《难经经释》、黄元御《难经悬解》、日人丹波元胤《难经疏注》等。现存明刻本,及1940年黄竹斋校本等。

 

《南雅堂医书全集》

医学丛书。又名《陈修园医书十六种》,或名《公余十六种》。清·陈念祖撰。刊于1865年。包括《灵素节要浅注》、《金匮要略浅注》、《金匮方歌括》、《伤寒论浅注》、《长沙方歌括》、《医学实在易》、《医学从众录》、《女科要旨》、《神农本草经读》、《医学三字经》、《时方妙用》、《时方歌括》、《景岳新方砭》、《伤寒真方歌括》、《伤寒医诀串解》、《十药神书注解》等十六种。陈氏著作浅近易懂,大多切于实用,故流传甚广。此外尚有名为《陈修园医书二十一种》以及四十八种、六十种、七十种、七十二种等多种刊本,均系书商附入其他医家的一些著作的产物。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南雅堂医案》

医案著作。清·陈念祖撰。本书选录陈氏生平治案,原系抄本。传抄至百余年后,于1920年经后人重为编辑,删订予以刊行。共八卷,按病证分为五十余门,包括内、儿、妇科多种病证治案。治法师古而能灵活化裁。现有石印本。

 

《南病别鉴》

温病学著作。三卷。清·叶天士等撰,宋兆淇辑注。初刊于1878年。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其中《温证论治》、《湿热条辨》二书,主要参考章虚谷注本,内容有所删节或补充发挥;《伤寒直解辨证歌》虽沿用伤寒名称,实为论述温病,仍宗叶、薛(生白)意旨论治。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南北经验医方大成》

医方著作。十卷。本书为孙允贤《医方大成》的增补本改名者。参见医方大成条。

 

《内照法》

藏象著作。旧题汉·华佗撰。为《中藏经》附录部分。内照即从色、脉、症的反映来鉴察内脏的病变。即“有诸内,必形诸外”之理论的具体发挥。全书共六篇,首篇仅列四时平脉之名而无论;二至五篇列论脏腑之间互相影响的病脉、病症和选用药物;第六篇辨色、脉、症死候。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周氏医学丛书本,1981年由辽宁人民出版社铅印本。

 

内外伤辨惑论》

内科论着。又名《内外伤辨》。三卷。金·李杲撰。刊于1247年。主要论述由于饮食劳倦所致疾病。卷上有辨阴证阳证、辨脉等13篇有关辨证的论述;卷中、卷下结合具体方药论述了以饮食劳倦为主的一些内科疾病的证治。现存多种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内外功图说辑要》

气功著作。二册。席裕康辑,王知慧绘图。刊于1919年。本书辑录有关气功、导引的著作,如《陈希夷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说》、《五禽舞行功法图说》、《八段锦》、《易筋经》等图说及《奇经八脉考》、内景图等。收集资料颇多,但较芜杂。现存初刻本。

 

内经知要

医经著作。二卷。明·李中梓辑注。刊于1642年。作者以《内经》卷帙浩繁不易卒读,于是将《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内容加以选录,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类。结合基础、临床理论加注阐析,遂成此书。分类简、选文精、注释明为其特点。非深得岐黄三昧者莫能为。其注释文字简明平正、切合临床,每能由博返约、提要钩玄。1764年薛生白予以重校加按。亦即后世的流通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影印本。

 

《内经药瀹》

医经著作。十卷。张骥撰。本书辑录《内经》中有关用药理论的原文,分为阴阳色气味、气运、五岁、穴化、五方、水谷、五宜、五过和药制共九类,分别予以集注,并加按语说明。1923年成都义生堂刊印发行。

 

《内经拾遗方论》

医方著作。八卷。宋·骆龙吉撰。撰年不详。作者鉴于《内经》一书所记疾病,虽有病因、证候,但缺方剂、治法,遂摘取其中62种病症加以注解,并为之拟定处方。其后明代刘浴德、朱练又续补88种病症,体例一仿前书,合编为四卷,改名《增补内经拾遗方论》。现有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内经评文

医经著作。为《素问评文》二十四卷(附:《遗篇》)和《灵枢评文》十二卷的合称。清·周学海评注。刊于1896年。内容全依通行本《内经》的编次排列。书中用品评文章的方式,根据诵读古文的要求,通过注文及旁注予以评述。但略于原书的医理及字义的解释。现有《周氏医学丛书》二集本。

 

《内经类编》

医经著作。九卷。元·罗天益编。全名《内经类编试效方》(见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本书系罗氏在其师李杲授意下,将病症及其治疗按照《内经》的理论体系,予以分经类编而成,是《内经》分类的作品之一。已佚。

 

《内经教学参考资料》

注释医经类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系以该院的教材《内经辑要》一书为骨架所补充编写的教学参考书。书中分别介绍《内经》中有关阴阳五行、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五运六气等内容。分章节并予分段讲解。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经辑要》

医经著作。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本书选辑《黄帝内经》中的重要内容、分为阴阳五生、摄生、脏象、经络、病能、诊法、论治、运气等八章,对所选《内经》原文逐章予以语译、注释,并加按语。语译明快、注释确切、按语精要。作为学习《黄帝内经》的教材曾起过重要作用。1959年由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出版。

 

《内经或问》

医经著作。见《明史·方技》。明·吕复撰。已佚。

 

《内经方集释》

方书。二卷。张骥撰。刊于1933年。卷上辑录《内经》(包括《素问遗篇》)中的13个方剂;卷下分方制、方宜、方禁三篇,首先引录《内经》中的有关原文,次集各家注文,末为作者按语。现存初刻本。

 

内经博议

医经著作。四卷。清·罗美撰。刊于1675年。本书是作者针对《内经》中的一些主要内容予以阐述,从而形成的论文集。共分天道、人道、脉法、针刺、病能、述病六部分,每部又有若干篇。文字清新,论辨透彻。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内家拳》

我国著名传统拳术名。相传始于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内家拳将道教气功炼养之旨融于拳法中,具有贵柔尚意的特点,以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为行拳要领。至今流行的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大成拳等,皆从内家拳演绎发展而成。

 

《内功图说》

养生专著名。又名《卫生要术》。清·潘霨辑。收有十二段锦总诀、分行外功诀、内功、神仙起居法、易筋经等篇章。在“分行外功诀”中,有按身体部位编制的功法,可分练,亦可合练。所收功法通俗实用。收入《丛书集成》第九百九十四册,另有清刻本行世。

 

《莫氏锦囊十二种》

个人医学丛书。清·莫熺辑。于清·顺治、康熙年间陆续刊印。但其中也包括几种非医书,属于医书的有《医门约理》、《难经直解》、《脉学入门四言举要》、《濒湖脉学》、《脉学汇辨》、《脉诀考证》、《本草纲目摘要》等。现存乾隆刻本。

 

明医指掌

综合性医书。十卷。明·皇甫中撰注,王肯堂订补,邵从臬参校。撰年不详。本书仿效吴恕《伤寒活人指掌图》之体例,歌赋与论述相结合。卷一病机赋、经络总抄及龚云林“药性歌”;卷二-七内科杂病;卷八为五官、外科病证;卷九妇人科;卷十小儿科病证。每证先列歌括,次载阐论,再记脉法,并附成方,颇多可取之处。现存四种明刻本、十余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

 

明医杂着

综合性医书。六卷。明·王纶撰,薛己注。刊于1549年。此书系王氏医学杂着。前三卷医论部分,论述内科杂病以及妇产科、眼耳、鼻、齿等病证治。其中也分析了李杲、朱震亨治法及方论。末附元·滑寿《诊家枢要》;卷四风症;卷五小儿诸证及用药法;卷六附方。王氏原撰于1502年。目前流通本为《薛氏医案》本,由薛己另加注按,或附医案,内容颇有发挥。现存多种明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明堂人形图》

针灸著作。见《新唐书·艺文志》。一卷。唐·甄权撰,已佚。

 

明目至宝

眼科著作。四卷。又名《明目至宝赋》。元代作品,撰人不详。后由杨希洛、夏惟勤整理。刊于1600年。卷一从眼的生理入手,总论眼病病理。并载有明目赋等歌赋,五轮八廓所主病症,眼科问答等;卷二分论眼科七十二证,每病编成歌赋,并有图说;卷三-四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方剂和灸法。内容比较简要。现存初刻本。

 

《明目良方》

眼科著作。二卷。明代作品。撰人佚名。首卷为目疾症候总论,及五轮八廓病证理论等;卷一眼科治疗药方并分论药性品目;卷二五轮八廓主病图及72种眼病图。并七言诗及所用药品。末附眼科用药便览。

 

《名医类案》

医案著作。十二卷。明·江瓘编辑,其子应宿增补。成书于1552年。后经清乾隆年间魏之琇等重校,即今流通本。全书集录明嘉靖以前历代名医治案,按病证分类编纂。分205门,包括外感伤寒温病及其他内科杂病、外、妇、儿科等多种病证,病案记录较详,辨证、方药亦较妥当,并附编者按语及其治案。《四库全书总目》谓其“可为法式者固之八九。”是我国第一部以疾病种类编纂的大型医案专着,不仅对历代临床医家有较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的发展亦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存明刻本、日刻本、多种清刻本、《四库全书》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

 

《名医传》

医史著作。见《唐书·艺文志》。《宋史》作《历代名医录》。七卷。唐·甘伯宗撰。据《玉海》记载,此书收集“自伏羲至唐,凡一百二十人。”原书已佚,《历代名医蒙求》等书有所引录。

 

名医别录

药学著作。

①简称《别录》,辑者佚名(一作陶氏)。约成书于汉末。是秦汉医家在《神农本草经》一书药物的药性功用主治等内容有所补充之外,又补记365种新药物,分别记述其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七情忌宜、产地等。由于本书系历代医家陆续汇集,故称为《名医别录》。原书早佚。梁·陶弘景撰注《本草经集注》时,在收载《神农本草经》365种药物的同时,又辑入本书的365种药物,使本书的基本内容保存下来。其佚文主要见《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书。

②清·黄钰编。一卷。是选要编集常用药物主治的一种小册子。被收入《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中。

 

《名方类证医书大全》

医方著作。简称《医书大全》(又作《医方大全》)。二十四卷。刊于1446年。明·熊宗立辑。本书是在《南北经验医方大成》基础上扩充、分类编辑而成。共分病证68门。包括临床各科。每门又细分小类,每类之前有简要的论述,概括这类病证的特点,但以选方为主。供收约2200余方。所选各方大多切于实用。现存明刻本、日刻本。

 

《民众医药指导丛书》

医学丛书。蔡陆仙着,刊于1935年。共四集,24种。包括《伤寒病问答》、《温热病问答》、《肠胃病问答》、《内科杂病问答》、《小儿科病问答》、《妇人科问答》、《外科病问答》等。均采用问答的形式,较通俗地阐述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防治。每病分述病名、病因、症状、治法、方药等。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卫生、护理、调养等方面的知识。现存初刊铅印本。

 

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医学丛书。即《秘传证治要诀》和《证治要诀类方》的合刊本。195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秘传眼科龙木论

眼科著作。十卷。撰人不详。约宋元间人编集。此书卷一-六主要辑录了《龙木论》及《眼论审的歌》的内容,包括眼科总论和72种眼科病证的辨证论治和治疗方药。卷七诸家秘要名方,引录《三因方》等书中的38个眼科方剂;卷八针灸经;卷九-十诸方辨论药性,均系从有关文献中辑录的眼科常用针灸穴位、针灸法及药性主治。1949年后有排印本(末附《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一卷)。

 

《秘传推拿妙诀》

推拿专着。又名《小儿推拿秘要》。二卷。明·周于蕃辑注,书成于1612年。后经清·钱汝明(1776)予以参订重刊。上卷为诊法及手法总论;下卷列各种病证的推拿治法处方、推拿穴位图、手法图等。书后附有钱汝明《秘传推拿妙诀补遗》一卷,其内容为手法口诀、小儿诸病的药物疗法、经络、诊候等。现存清抄本。

 

《霉疮秘录》

梅毒专着。二卷。明·陈司成撰。刊于1632年。内容分总例、或问、治验、方法及宜忌等五部分。书中对于梅毒的证治叙述较详。尤以砷剂治梅毒,为最早之记录。现存明、清刻本及石印本。

 

《梅氏验方新编》

医方著作。八卷。清·梅启照辑。刊于1878年。本书原为梅氏对其所刊行《验方新编》十六卷本的续补的八卷,其后刊印单行本,改为此名。书中仿《验方新编》体例,新辑了临床各科民间验方,还辑入了“叶天士眼科”及《痧症全书》等内容,现有清刻本及近代铅印本。

 

眉寿堂方案选存

医案著作。二卷。清·叶桂撰,郭维浚编。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上卷包括春温、时疠、暑、燥、寒、冬温、疟疾等各类时症;下卷记述妇、儿、痘疹、外科。每类病证之医案均重点介绍辨证立法及处方,辨析疑似之证,掌握各类疾病治法。其中妇科治案记述尤详。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

 

《脉语》

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二卷。明·吴昆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脉因证治

综合性医书。二卷(一作四卷)。旧题元·朱丹溪撰。本书介绍各科临床病证凡70篇,各证论候的次序先后为脉诊、病因、证候及治法,故名。本书系采集《丹溪心法》、《活法机要》、《格致余论》等书的有关内容编辑而成,而非朱氏之作。现存最早为清乾隆年间刻本,前有缪遵义所撰序文,现存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脉义简摩》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八卷。清·周学海撰于1892年。作者阐述脉理,主张由博返约,执简驭繁。但又嫌《濒湖脉学》过于简略,于脉理无所发明,遂参阅《脉经》、《珍家枢要》、《诊宗三昧》等有关文献五、六十种,并结合个人心得撰成些书。卷一-三论述切脉部位、方法及脉象;卷四-五论主病;卷六名论汇编;卷七-八为妇科、儿科诊略。现存周氏医学丛书本。

 

《脉要图注》

脉学著作。一名《脉要图注详解》。四卷。清·贺升平辑,刊于1783年。卷一以脉学总论内容为主,兼谈各科脉法及五运六气;卷二介绍28脉,奇经八脉及灸法等;卷三列述骨度名位、十二经脉、十六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卷四专论形身、脏腑、营卫、颜色、声音、五行等诊法。内容比较丰富,插图颇多。现存清刻本。

 

《脉学入门四言举要》

脉学著作。一卷。宋·崔紫虚撰,清·莫熺注。刊于1742年。为《莫氏锦囊十二种》之一。莫氏认为崔氏《四言举要》“言宗经旨,理越前人,较之素(问)、难(经)诸书,又无浩瀚难测之患,……但言辞简要,含义实深”(见自序),遂予注释。注文主要参考《濒湖脉学》,兼采其他。

 

《脉学辑要评》

脉学著作。三卷。清·廖平评。刊于1853年。本书对《脉学辑要》有“不背古而最实用”的好评,又有“不以脉定病与两手分六脏腑之诊”的批评。评述部分能结合临床,颇有个人识见。本书还将27脉的次序重新排列。现有《六译馆医学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脉学辑要》

脉学著作。三卷。日本·丹波元简撰于1795年。作者纂辑诸家脉学之精要,附录家传及个人心得编成此书。上卷总论;中卷为28脉形象分析;下卷列述妇人、小儿及诸怪脉。现存日刻本、清刻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脉学发微》

脉学著作。四卷。恽铁憔撰于1926年。卷一专论脉诊以外的诊法,包括望色、察呼吸、分析病状等;卷二为脉学概论、原理等,并释十字脉象(指大、浮、动、数、滑、沉、涩、弱、弦、微);卷三-四结合病例分析促、结、代、浮、沉、迟、数诸脉。全书用中西汇通的观点阐述脉理,解释脉要,于脉学发展或有积极意义,但也不免有某些牵强附会、联系欠当的缺陷。

 

《脉说》

脉学著作。二卷。清·叶霖撰。上卷选取《内经》、《难经》、《脉经》等有关论脉部分加以阐释,结合临床实际,每发新义。并分别论述脉机、妇人脉法、幼儿诊法、奇经八脉、脉色兼察等。所附察色节要,多采石芾南之说。下卷列举分析30种脉象,末附清脉、浊脉。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三三医书》本。

 

《脉如》

脉学著作。清·郭治撰于1753年。作者深感切脉诊病之不易,遂搜集前人有关脉学理论,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编成本书。书中阐析28脉颇详。除脉诊外,并简介望、闻、问三诊。书中还有“《素问》六十年运气治病之纪”等论述。现存清刻本。

 

脉确

脉学著作。一卷。清·黄蕴兮撰。约刊于1746年。黄氏以歌诀形式论述26脉及其主病。歌诀在编法上有其特点,如介绍浮、沉等脉,即用浮、沉等韵编成该脉歌诀。各脉主病以《内经》记载为主,并扼要摘取《脉经》及后世脉学著述作为补充。后辑入《疡医大全》等医着中。1981年中医古籍出版社出影印本。

 

《脉理宗经》

脉学著作。三卷,补集一卷。清·张福田撰于1868年。作者认为:“脉必以《内经》为正宗”,遂着此书。首录《内经》脉要、诊候,详加注述。次以仲景脉法及诸家脉学理论予以补充发挥,并分述30种脉之形象、主治,以及足脉、脉法、内照图说等。现存清刻本。

 

《脉理正义》

脉学著作。六卷。明·邹志夔撰。刊于1635年。邹氏汇集诸家学说阐析脉理,卷前列辨脉十篇,颇多个人心得体会。“其一卷曰明诊,揭脉之纲领也;其二卷曰序脉,布脉之条目也;其三卷、四卷曰类证,详其使用也;其五卷曰萃经,搜其故典也;其六卷曰外诊,估诊之不逮也。”(见凡例)。邹氏立论多宗《内经》、《脉经》,于后世诸家,推重滑寿《诊家枢要》。现存康熙刻本。

 

脉理求真

脉学著作。三卷。清·黄宫绣撰。卷一为新着脉法心要。介绍诊脉部位,各种脉的形象、主病等内容;卷二新增四言脉要,系据《诊家正眼》所载崔氏“四言脉要”增删而成;卷三有汪昂所撰十二经脉歌、奇经八脉歌,末附新增脉要简易便知,作者综合各家论述,参以个人心得,联系临床实际叙述脉理,并对脉法中某些重要的问题作了扼要的阐析。本书原附刊于《本草求真》之后,后出单行本。现存几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脉理存真》

脉学著作。三卷。清·余显廷校订。刊于1876年。余氏叔祖父余燕峰曾以《诊家枢要》为基础,杂采诸家学说,详辨脉象,编成《脉理》一书。显廷据《脉理》予以校订补充。书成,其父余丽元定名《脉理存真》,并撰滑伯仁先生传一篇附于卷前。现存清刻本。

 

《脉诀纂要》

脉学著作。一卷(即《冯氏锦囊秘录》卷十五),清·冯兆张纂辑。此书以《内经》理论为据,结合个人见解,分述脉位法天、脉论、七诊之法、论脉紧要诸条、太素脉说、删润脉诀等内容。

 

《脉诀指掌病式图说》

脉学著作。一卷。元·李杲撰(旧题元·朱震亨撰,系后人所误)。本书以三部九候、五运六气、十二经脉等为理论依据,论述脉证诊法,辨析男女各种病脉之异同。并附图表说明。今所通行为明·吴勉学校刻本(见《医统正脉全书》六十一卷)。

 

《脉诀四言举要》

脉学著作。二卷。清·王道纯在宋·崔嘉彦《脉诀》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注释。原附于《本草品汇精要》之后。上卷以《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之理,参合人个见解,以另分子目的方式诠释崔氏《脉诀》;下卷扼要叙述四诊,并附《脉诀》(指高阳生《脉诀》)考证及崔氏《四言举要》原文。

 

脉诀乳海

脉学著作。清·五邦傅纂注,叶子雨参订。刊于1891年。王氏据高阳生《脉诀》予以注释发挥,颇多独到的见解。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脉诀筌蹄》

脉学著作。不分卷。清·吴甡选辑。约刊于1710年。吴氏此编的脉学部分,基本上取材于《王叔和脉诀》和《濒湖脉学》,后附望、闻、问及小儿色诊。书中叙述各脉体象以《濒湖脉学》二十七脉为宗,删去原《王叔和脉诀》中七表八里九道脉。全书内容辑自前人,缺乏个人见解。现存清刻本。

 

《脉诀启悟注释》

脉学著作。简称《脉诀启悟》。一卷,原题清·徐灵胎撰。本书首论诊法,次分述浮、沉、迟、数、滑、涩、虚、实等28脉,各辨其形象、主病、寸关尺、虚实、兼脉、兼象等。每脉均列“诊宗脉学”(盖摘录《诊宗三昧》之语)作为总结。本书刊入《徐灵胎医学全书》及《徐灵胎医略六书》,后者并附“经络诊视图。”

 

脉诀刊误

脉学著作。又名《脉诀刊误集解》。二卷。元·戴起宗撰。戴氏认为当时流传颇广的高阳生《脉诀》,内容虽较通俗,又是歌诀,但其中不免语意不明,立异偏异,并存在不少错误。遂以《内经》、《难经》,张仲景、华佗、王叔和及历代各家的有关论述,对《脉诀》原文考核辨妄,详为订正,观点颇多可取。后经明·汪机于1523年予以补订,并将其《矫世惑脉论》附录于后。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明刻本,及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脉诀汇辨

脉学著作。十卷。清·李延昰辑于1664年。作者鉴于流传较广的高阳生《脉诀》言辞鄙俚,谬误颇多。遂汇集古今脉学论着,结合其叔父李中梓所传的脉学予以辨驳订正。卷一述作者研究脉学之心得。认为脉诊须掌握六个要点:辨析相类之脉,对举相反之脉,熟悉兼至之脉,察定平常本脉,准随时令变脉,确认真藏绝脉;卷二-六以崔嘉彦“四言脉诀”为基本内容,略有增删;并采撷经典及名家学说,诠释脉理;卷七阐述望、闻、问三诊,以示四诊合参之意;卷八以运气联系脉法;卷九选录李中梓医案若干条,以脉参证,灵活机变,体现脉诊在临床诊断上的重要作用;卷十为经络脏象,摘选有关诊法的纲领,并附脉案图式。全书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内容详备。现存几种清刻本。本书于1963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据康熙刻本予以校订排印。

 

《脉诀汇编说统》

脉学著作。简称《脉诀汇编》。二卷。明·翟良纂,清·林起龙鉴定。刊于1667年。翟氏论脉颇能融会古说,强调使读者“明于书”、“明于心”,以领会脉之真传。书中分述诊脉指法,各脉形状、主病,从症、从脉、相类脉、相反脉、相兼脉等多方面内容,文字简要,浅显易懂。末附四时顺逆脉及濒湖脉诗。现存多种清刻本。

 

《脉诀采真》

脉学著作。三卷(即《科溥集》卷一-三)。清末王鸿骥编于1909年。作者将黄蕴兮《脉确》一书内容列于篇首,以为先导,兼采诸家脉学有关专题论述于后,并附妇人、小儿脉法。现存初刻本。

 

《脉诀》

脉学著作。

①宋·崔嘉彦撰。又名《崔氏脉诀》、《崔真人脉诀》、《紫虚脉诀》。一卷。撰年不详。作者鉴于脉理难明,“非言可传,非图可状。”遂以较通俗易晓的文笔,以四言歌诀的形式阐述脉学义理,便于习诵。崔氏论脉以“浮、沉、迟、数为宗”,对后世脉学有相当影响,明·李言闻曾予补订,改名《四言举要》,李时珍将其辑入《濒湖脉学》中。

②《王叔和脉诀》的简称,详见该条。

③南宋·刘开撰。又名《刘三点脉诀》、《复真刘三点先生脉诀》。撰于1241年。本书将七表八里脉法总括为浮、沉、迟、数四类,分别就寸、关、尺三部四类脉的主病作了概述。

④清代刘璞、叶盛、董西园、朱铭石、陈璞等分别曾撰《脉诀》,但流传不广。

 

《脉经》

脉学著作。

①西晋·王叔和撰于公元三世纪,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着。本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先取《内经》、《难经》以及张仲景、华佗等有关论述分门别类,在阐明脉理的基础上联系临床实际。全书共十卷。卷一论三部九候,寸口脉及二十四脉;卷二、三则以脉合脏腑经络,举其阴阳之虚实,形证之异同,作为治疗依据;卷四诀四时、百病死生之分,并论脉法;卷五述仲景、扁鹊脉法;卷六列述诸经病证;卷七-九讨论脉证治疗,其中卷七以伤寒、热病为主,卷八为杂病,卷九为妇产科、小儿病证;卷十论奇经八脉及右侧上下肢诸脉。原有“手检图三十一部”,今已亡佚。本书的最大贡献有二。其一:首次将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二十四种,并对每种脉象均作了具体描述。其二:本书将晋以前的诊脉方法、脉象所反映的病理变化以及脉诊的临床意义等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均收集保存下来。《脉经》经宋·林亿等校订后,卷数未变,而篇次和内容均有所更动。此书刻本颇多,现有几十种刊本。1949年以来,人民卫生出版社、上海卫生出版社先后有影印本刊行。

②《内经》以前的脉学著作。《素问·示从容论》:“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

③黄公兴、秦承祖、康普思(以上见《隋书·经籍志》)、王子颙、甄权(以上见《新唐书·艺文志》)、李勣(见《崇文总目》)等均撰《脉经》,均佚。《濒湖脉学》、《脉诀汇辨》等所列“考证书目”中有蔡西山《脉经》,亦未见。

 

《脉简补义》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撰。本书重点介绍作者对脉学的见解。上卷谈诊法及诸脉;下卷经义丛谈,讨论多方面的脉学问题。周氏此编是对《脉义简摩》一书的补充与发挥。现有《周氏医学丛书》本。

 

《脉贯》

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马培之外科医案》

外科著作。清·马培之撰于1893年。作者精内、外、喉三科,尤长于外科,认为外科实难于内科,须精通内科医理、熟谙诊断及用药,方能取效。故本书虽为外科医案,却不难看出实为融贯众科以为辅助。书中记述疔毒、瘰疬、流注等42种外科病症的治疗。对其中的主要病种,分析病因、病理、病变,并根据不同病情采用补、散、发、清等各种治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变化与发展。倍受外医临床医生所推崇。现有清抄本,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四明慈竹堂石印本。本书收入《三三医书》中。

 

《麻症集成》

麻疹专着。四卷。清·朱载扬撰。刊于1879年。本书纂集前人有关麻疹论述田论和方剂,对临床治疗有一定参考价值。但无朱氏个的创见。卷一-二编集前人有关麻证的论述;卷三-四为麻证的治疗方剂。现存初刻本、清刻本及近代石印本和铅印本。

 

《麻证》

出《麻证新书》。即麻疹。详该条。

 

《麻疹全书》

麻疹专着。四卷。又名《麻证新书》、《麻证全书》。旧题元·滑寿撰,实系清人托名之作。此书内容大部分辑自《麻科活人全书》,前二卷论病候及证治,后二卷为治疗方剂。书中对麻疹的发病及不同发展阶段的证候特点与变证均有论述和具体治法,现存清刻本。

 

《麻疹集成》

麻疹专着。二卷。清·朱楚芬撰。刊于1824年。卷上为麻疹总论及麻疹分期的辨证论治;卷下论麻疹的各种兼证及证治。全书共50余篇,均系集录整理前人的著作而成。现存初刻本。

 

麻疹阐注

麻疹专着。四卷。清·张霞溪撰。刊于1840年。本书卷一-二系将《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的(麻)疹门作了补充注释。卷三-四为附采诸家麻(疹)后证治,引述前代麻疹著作中有关麻疹的合并症、后遗症的证治等内容。现有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石印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专着。一卷。清·吴砚丞撰。刊于1853年。书中简要地介绍了麻疹的病原、脉证、各种兼证、禁忌以及备用诸法等。本书论述较为系统但过于简略,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麻科活人全书》

麻疹专着。四卷。清·谢玉琼撰于1748年。本书系参考多种麻疹专着,予以删补编订而成。卷一总括麻疹及其辨证治疗、常用药物等;卷二-四介绍麻疹发病每个阶段的证候与变证的具体治法。全书共108篇。每篇均有歌诀及论说,末附刘齐珍辑麻疹论及医案等。全书内容比较丰富。对麻疹的发病规律、各期特点的论述较为具体、全面,在麻疹专着中是较好的一种。现存初刻本等几十种清刻本,1936年朱礼堂曾附有评注,此评注本1957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麻科合璧》

麻疹专着。又名《郁谢麻科合璧》。一卷。清·杨开泰编于1740年。本书系杨氏将其师沈氏所传的《郁氏遗书》及另一师谢心阳所撰的《瘄子要领》合编为一书者。书中简要地介绍了麻证总论,对麻疹的发病规律、证状特点等予以概括。然后系统而简要地论述了麻疹各期证候的护理、将息、调治、避忌、辨证和用药,以及杂病等内容。现存清刻本和石印本等。

 

《罗遗编》

针灸著作。三卷。清·陈廷铨撰。刊于1763年。本书书名系取收罗古针灸遗法之义。卷上论述经络及要穴、针灸禁忌等;卷中为各经俞穴部位及五脏用药;卷下为内外各科疾病的针灸穴位处方。兼论五运六气。内容多辑自有关专着,虽然间附按语,但却无甚发挥。现仅存初刻本。

 

《绿竹堂集验方

验方著作。六卷。明·罗浮山人约撰于万历年间。刊于1696年。本书将所集灵验方,分为固精、种子、妇人、小儿、诸风、痰火、须发等30门。现存1696年重刊本。

 

《履霜集》

医论著作。三卷。清·臧达德撰于1814年。内容以叙述诊疗经验为主。卷一论虚劳病证治,包括虚损痨症总论,虚劳阳证、阴证辨证,其中对各种病证的叙述与辨析比较完备。卷二-三论妇、儿科疾病之证治。现有康熙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履巉岩本草》

药学著作。三卷。宋·王介编撰并手绘。书成于1220年。作者根据他在山中采药和临床用药的实践与见闻,选出206种有效的地方草药,按照实物形态生动地绘成彩色图谱,并记述了别名、性味、功效主治及附方等。书中药物彩绘逼真,易于识别。且大多数曾经作者临床试用。现存明抄本。

 

《旅舍备要方》

医方著作。一卷。宋·董汲撰。约成书于11世纪末。原书共载医方100余首,于明代失传。今本系编《四库全书》时自《永乐大典》辑出者,仅存40余方。本书系作者为行旅之间急病患者所提供的简易验方。其最大特点是简单、方便而又卓有效验。分为斑疹、痰证、霍乱、腰痛、眼、耳、口、齿、妇人、小儿疮科及杂伤等12类。现存多种清刻本,多种丛书本。1949年后有《董汲医学论着三种》排印本。

 

《侣山堂类辨》

医论著作。二卷。清·张志聪撰于1663年。上卷大多采用问答的形式杂论医理,对脏腑功能、病原、病症、病种、证治、方剂等内容分题予以辨析,说理简明扼要。书中作者以严肃的态度对古医书和医家谬误之说颇多纠正,对六经和脏腑的功能有所发挥。下卷主要阐述药性和方剂配伍。现存多种清刻本,1935年千顷堂书局铅印本。本书又收入《医林指月》中。

 

《陆氏三世医验》

医案著作。又名《习医钤法》。五卷。明·陆岳及其子肖愚、孙祖愚撰。刊于1838年。内载一世医案66例,二世39例;三世63例;附陆氏自制各方。医案详载病状、病因及望、闻、问、切辨证过程,治病能求得其本既能抓住主要病症,又能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随证处方,灵活化裁。寓变于常,颇有特色。如胎逆重用大黄峻下,痢疾用补塞法等。现存几种清刻本,石印本。

 

《鲁府禁方》

医学方书。又名《鲁府秘方》。四卷。明·龚廷贤撰(一作刘应泰编)。刊于1594年。本书系作者在明宗室鲁王府任职时所录之验方汇编,并由鲁王府刊行,故以为名。书中列叙110余种疾病的证状和治疗方剂。附以作者收集或试用的验方。书末百病、百药等篇杂有宣扬封建伦理的论述。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题作龚廷贤编,刘应泰校正。

 

颅囟经

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二卷(一作三卷)。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之所存乃辑自《永乐大典》的《四库全书》本已非全帙。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文字简略,是现存较早的儿科专书。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