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第十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第四节 石蜡包埋组织的DNA提取及其应用-->五、分子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五、分子病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1.基因重排分析与淋巴瘤的诊断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目前仅限于淋巴瘤/白血病。淋巴瘤以具有特异性抗原受体基因重排的单一性细胞增殖为特征。因此,克隆性免疫球蛋白(Ig)和T-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的检出可作为淋巴瘤诊断的重要指标,这在国外许多实验室已成为常规诊断技术。
Southern印迹杂交和PCR都已被成功地用于基因重排分析。此技术在下列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特别有意义:①恶性淋巴瘤与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的鉴别。后者为多克隆性细胞增生,不能检出或扩增出克隆性基因重排序列;②T和B细胞性肿瘤的区分:PCRβ基因重排支持T细胞源性,而Ig重链基因则为B细胞源性。然而,一部分病例显示Ig和TCR基因双重排。在这种情况下,要结合其他基因分析。若同时伴有Ig轻链(K或人)基因重排则支持B细胞肿瘤;同时伴有TCRr或TCRs基因重排则为T细胞肿瘤。另外,也可结合免疫分型。双基因重排的肿瘤往往一种基因为不完全重排、不伴有相应的抗原受体表达,故免疫表型上往往是单一的。③T细胞性淋巴瘤的诊断,T细胞肿瘤形态变化多端、免疫表型上无克隆性标记,故对此类淋巴瘤均有必要进行基因分型。④T细胞优势性B细胞淋巴瘤。这种肿瘤在形态和免疫表型上很难建立诊断。⑤残留病变监测和复发的早期诊断。此技术还可用于识别骨髓的累及、治疗或骨髓移植后残余病变的检测,以及形态学上不能察觉的早期复发的诊断。
某些淋巴瘤/白血病所伴有的特异性染色体易位是另一种类型的基因重排标记。例如滤泡型淋巴瘤中常出现的t(14:18)易位,Burkitt氏淋巴瘤的t(8:14)、t(8:2)和t(8:22)易位,以及慢粒或急淋白血病中常见的t(9:33)易位。因上述基因重排在淋巴瘤中出现频率不高,故诊断应用价值不大。
2.癌基因与抗癌基因的研究分子生物学在肿瘤病理学中另一热点是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研究。自从1981年Weinberg 等首先报道人癌基因分离成功以来,至今已有50多种癌基因被发现,这些基因普遍存在于各种生物细胞中,对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起着重要作用。在正常情况下,其表达受到严格调控;病理状态下,癌基因活化,表达失控,使细胞原有的正常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胞癌变。据报道,癌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改变见于造血系统、乳腺、粘膜鳞状上皮、前列腺、肺、肾、消化道、膀胱、卵巢、消化腺、神经系统和软组织等肿瘤。
另一类基因称抗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现已发现的有p53、Rb、DCC、WT1和NF1等。其蛋白产物的功能是阻滞癌基因所编码多肽的活性。因此,如果抗癌基因发生突变或功能丧失,异常的癌基因产物表达失控,而诱发细胞转化为肿瘤。此现象为见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子宫内膜、结肠、食管等各部位的肿瘤。
目前,对人类肿瘤中癌基因和抗癌基因的检测,已经在肿瘤的分类、发病机理、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等方面与肿瘤临床密切结合起来,并正在逐渐地应用于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1)癌变机理的研究:癌基因活化和抗癌基因失活在人类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至少需要两种以上的癌基因活化的协同作用才能使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目前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肿瘤有一种以上的癌基因过度表达,一种癌基因对靶细胞的永生化起重要作用,而另一种则促进细胞的永生化。
(2)肿瘤生物学待业和预后的研究:某些癌基因突变及其产物的过度表达与癌细胞的分化和恶性程度有关。目前研究最多的是c –erbB –2与乳腺癌的关系。许良中等(1992)发现,浸润性导管癌中c – erbB –2阳性表达率达67%以上,单纯癌阳性率为26.5%,而全部乳癌良性病变皆阴性。我们的研究发现,c –erbB –2 过度表达的乳腺癌预后不良,Schimmelpenning等(1992)也报告伴有c –erbB –2 扩增的导管内癌易于发生周围浸润。此外,ras P2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也有上述趋势。
(3)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bc1-2基因已被用于滤泡型淋巴瘤与反应性滤泡增生的鉴别诊断,前者阳性表达率在80%以上,而后者几乎为阴性;ras癌基因突变或过度表达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乳腺导管癌、结肠腺癌等肿瘤的诊断;小细胞肺癌常伴有n –myc突变。
(4)癌细胞的组织发生:paget氏病可分乳腺外(EPD)和乳腺内(MPD)两种。有关paget细胞的起源问题仍有争议。许良中(1993)观察了c –erbB –2和p53在77例EPD和10例MPD中的表达,认为MPD中的paget细胞是来源于腺癌细胞而不是表皮的角质层细胞。EPP中的paget细胞也来源于腺癌细胞,但这种腺癌细胞与MPD中的腺癌细胞不同,因为两者基因表达不同。
3.遗传病的基因诊断遗传病的回顾性家族调查,可通过石蜡包埋组织完成。Mueller等描述1例怀疑囊性纤维化(CF)的死婴,石蜡包埋组织是唯一的材料来源。应用CF基因标记引物,对患儿和其父母的DNA分别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用相应内切酶消化并检测限制性片段多态性。结果显示父母和患儿在同一位点上有意义,表明患儿遗传有突变型CF基因,最后证实了CF的诊断。
另一种常见的遗传病–肌营养不良症(DMD),是由Dystrophin基因的DNA序列畸变引起。Forstboefel等用该基因的已知编码DNA序列,从一死婴尸检组织中得到的DNA进行选择性PCR扩增。结果发现DMD基因的一关键部分缺失,进而证实了DMD的诊断。同样可通过亲代DNA分析,区分遗传性或散发性缺失。
4.病理微生物的检测核酸杂交和PCR技术对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亦具有独到之处,除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极高外,还可适用于石蜡切片等多种材料,且可避免因培养造成的病原扩散。特别是一些原位杂交和PCR诊断性试剂盒的问世,使此项检测更加简便易行。因此,分子生物学将是传染病实验室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这方面的应用已有很多报道,本节 不再赘述。
5.组织来源的鉴定PCR可用于选择性扩增一部分HLa–DQa 基因,这部分是人类基因组中高度多肽性的位点。DNA序列微小的个体差异,可被特异性cDNA探针区分。此基因在人群中的正常变异是有图谱的,故可将其用作“基因指纹”来验证组织来源。在日常工作中偶尔遇到标本的标记错误,当观察组织切片,发现与临床资料不匹配时才被发现。Shibata等通过分析石蜡标本DNA中HLa–DQa位点解决了这一难题。另一高度多肽性的基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亦可同样用于标本的鉴定。
Dubeau等发现提取DNA的甲基化类型是恒定的,包埋组织仍保留其原有的特异性甲基化特征,籍此可有助于识别某些肿瘤的起源组织。
综上所述,石蜡包埋组织DNA的提取扩展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虽然现在回顾性DNA分析仅用于确定少数特异性诊断,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感染性病原基因、特异性肿瘤基因和遗传病基因的识别和克隆,相信不远的将来基因诊断的应用范围会进一步拓宽,分子杂交等基因分析技术将会在病理学诊断和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张建中)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