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理疗学-->第四章 高频电疗法-->第四节 超短波疗法(Ultrashort wave therapy)-->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五、设备与治疗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一)治疗机 国产的超短波治疗机,按输出功率可分为两种规格:一种是立地式大功率(200-400瓦)治疗机,另一种是手提式小功率(25-80瓦)治疗机,输出电流为数安培。前者适用于大部位,深层组织和内脏疾病的治疗,后者适用于小部位,浅层组织,特别是五官科疾病的治疗。
(二)电极 超短波治疗电极以电容电极为主。这些电极由金属网或金属板构成,治疗时为避免金属直接接触造成烫伤,金属外面必须用绝缘物覆盖。因超短波波长短,频率高(30-300兆赫),超短波电流很容易通过电介质,故治疗时电极无需直接接触皮肤。电极和皮肤间隙以空气或用干毛巾棉垫隔开。电容电极按照其形状可分为:
1.板状电极 内部是金属网或金属片,外包橡胶、毛毡、绒布等物质,呈长方形,正方形长条形。一般分大、中、小三套。
2.圆形电极 内为金属板,外包橡胶、绒布。一般亦有大、中、小三种,其直径分别为12厘米,9或8厘米,以及5或4厘米。
此外,超短波治疗机还附有直肠和阴道等体腔治疗用的金属电极,这种体腔电极一般都有玻璃外罩。治疗时经消毒后可直接插入腔道中。
(三)治疗剂量 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根据病人的感觉,参考氖灯管亮度和仪表读数,而区分为如下的几种剂量
1级(无热量):患者无温热感,氖灯管刚启辉,光暗弱。
2级(微热量):仅稍有微温感,氖灯管全亮,光暗淡。
3级(温热量):有舒适温热感,氖灯管明亮。
4级(热量):有明显热感,但能耐受,氖灯管明亮。
临床上,一般急性炎症或急性病,用1级量(每次8-10分钟)或2级量(每次10-12分钟)。慢性炎症或慢性病用3级量或4级量(每次15-20分钟),4级量一般少用。
其次,对神经节段反射的治疗,一些敏感的器官如眼、脑、心脏、睾丸和卵巢等,以及全身情况衰弱,或有明显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或贫血的患者等均应采用小剂量治疗。儿童多用8-12分钟。
疗程应根据病情发展而定,如一般急性炎症6-8次即有明显好转或治愈。慢性炎症则需12-24次方可好转或减轻。
(四)操作方法要点
1.患者取舒适体位,治疗部位无需暴露,可将所着衣服的厚度计算在间隙内。
2.选用适当电极,对准治疗部位,并根据病变深浅和病情需要确定垫物(间隙)厚度。
3.超短波电场治疗主要应用电容电极法,其电场的分布与电极放置方法、极板和皮肤间距大小密切相关,常用有双极法和体腔法。
(1)双极法分为对置法与并置法,前者用于治疗深部或内脏病灶,后者用于表浅或病变广泛而较浅表的部位,以使电场的密集电力线通过靶物为原则(图5.4.3~5.4.6)。
(2)体腔法 是双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制的体腔电极(直肠、阴道等)置于相应的腔道内,另一板状或带状电极可置于腹部、腰骶、或围绕骨盆周围。
4.电极与皮肤距离(气距)因治疗部位以及所用机器的输出功率而有所不同。一般病变部位浅表,间隙宜小,病变深在,间隙宜大。应用大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加大;应用小功率治疗机时,间隙应缩小,在具体应用时还需考虑病变的范围和所用电极的大小。一般小电极、小功率机治疗小部位时,间隙0.5-1厘米。大电极、大功率机治疗大部位,深部病变时,间隙3-4厘米。对表面高低不平的部位气距相对宜大,以免作用不均(图5.5.7)。
5.小儿头部慎用对置法,成人头部治疗时剂量不宜过大。用并置法时,两电极间距离不宜小于电极的直径,或至少不得小于电极的半径。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