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本草图经-->草部上品之上卷第四-->薯蓣

薯蓣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薯蓣(图缺),生嵩高山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援;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浓而光泽;夏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曝干用之。法取粗根,刮去黄皮,以水浸,末白矾少许糁水中,经宿取净,洗去涎,焙干。近都人种之极有息。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苗生,以竹梢作援,援高不得过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极肥美。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者。又江湖、闽中出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者,一枚可重斤余,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但性冷于北地者耳。彼土人单呼为 (音若殊),亦曰山 。而《山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 (音与薯预同)。郭璞注云∶根似芋,可食。今江南人单呼 (音储),语或有轻重耳。据此注,则薯蓣与 乃一种。南北之产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