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类证治裁-->卷之三-->肿胀论治
肿胀论治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肿在外属水,胀在内属气。肿分阳水阴水,胀别气实气虚。因湿热浊滞,致水肿者,为阳水。因肺脾虚,致水溢者,为阴水。浊气在上为实胀,中气不运为虚胀。辨其位,则脏腑、脉络、皮肤、上下、表里皆有之。
辨其因,则寒热、湿痰、气血、郁滞、虫积皆致之。经云∶三阴结谓之水。三阴手太阴肺,足太阴脾也。
又云∶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实胀也。又曰∶饮食起居失节,入五脏,则腹满闭实。此虚胀也。又曰∶脏寒生满病。此寒胀也。又曰∶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此热胀也。又曰∶营气循脉,卫气逆之,为脉胀,卫气并脉,循分肉为肤胀。又经论五脏六腑之胀甚详,不备录。岐伯曰∶水始起,目窠微肿,如新卧起之状。
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水已成,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光肿如泡。
此水肿也。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腹, 而不起,腹色不变,此腹胀也。皮浓色苍,一身尽肿,或自上而下者,多属气。皮薄色泽,肿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属水。
鼓胀者,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色苍黄,腹筋起,此鼓胀也。肤胀属肺,鼓胀属脾。别有蛊胀,因气血郁痹,久则凝滞不行,腹形充大,中实有物,非蛊即血,非如鼓胀之腹皮 急,中空无物也。有单腹胀,四肢不肿,但腹胀也,症最难治。亦名蛊胀。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肾何以聚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是知肿胀无不由肺脾肾者,以肺主气化,脾主运输,肾主藏液也。且胀不必兼肿,肿则或兼胀,亦有肿胀并至者。病在水分,以治水为主,而兼理气,气化水自化也。病在气分,以理气为主,而兼利水,水行气亦行也。但其间虚实必辨。凡阳症必热,热者多实;阴症必寒,寒者多虚;溺赤便秘,脉数有力,为实;溺清便泻,脉微无力,为虚;实者六淫外客,饮食内伤,忽然浮肿,其来必速;虚者情志操劳,酒色过度,病后气虚,其肿渐至。知此而后治法可详。治水肿,必健脾导水,实脾饮。治鼓胀,必通腑疏肝,草果、浓朴、益智、青皮、枳壳、牛膝、腹皮。湿在下者,用分利,小厘清饮,大橘皮汤。湿在上中下者,用分消,通草、杏仁、浓朴、海金砂、木通、鸡内金、陈皮、菔子。湿浊在里者,洁净腑,四苓散、六一散。膀胱为净腑。洁,渗利也。风水脉浮者,开鬼门,越婢汤。腠理为鬼门。开,发汗也。肺脾不运者,消皮水,防己茯苓汤、五皮饮。
按五水∶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黄汗也。仲景曰∶风水脉浮,骨节疼痛,恶风。皮水脉亦浮,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腹如鼓,不渴,当发汗。正水脉沉迟,身发热,自喘。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发痈脓。肺气壅热者,用肃降,麦门冬汤加茯苓皮、山栀、滑石、杏仁、薏苡仁、淡豆豉。脘痞郁热者,用苦降,半夏泻心汤。清阳痞结者,通腑阳,栝蒌、杏仁、半夏、茯苓、薤白、姜。胃满浊逆者,泄肝木,杏仁、浓朴、槟榔、椒目、吴茱萸、川楝子。胃阳虚者,用温通,人参、橘白、半夏、砂仁、荜茇、姜。脾阳虚者,用健运,六君子汤加益智、神曲。脾肾阳虚者,用气化,肾气汤。
中气陷者,用升提,补中汤。木邪侮土者,和肝胃,木香、枳壳、白芍、竹茹、木瓜、陈皮、当归。肝经郁热者,降逆火,山栀、丹皮、黄连、钩藤、青皮、金橘。暴怒伤肝者,平逆气,解肝煎。三焦壅滞者,用疏利,廓清饮。湿热夹滞者,兼消利,鸡金散。食滞中满者,专消导,和中丸。气虚中满者,兼消补,消导宽中汤。
气虚兼寒者,宜温补,理中汤、温胃饮。气血郁积,夹湿热者,平肝胃,小温中丸。清浊混淆,气喘溺少,通身肿胀者,暖下泄浊,禹余粮丸。湿热痰积,脉实有力者,涤宿水,禹功散、导水丸,神佑丸。血沫凝涩经隧者,利搜逐,桃仁承气汤。胀实坚满拒按者,大小承气汤。病后虚肿,及产后面浮足肿者,补元气,六君子汤、归脾丸。单腹胀症多属腑,腑宜通,勿用滋腻守补,沙苑子、益智、茯苓、牛膝、枳壳、车前子、砂仁壳、麻仁、郁李仁、椒目、杏仁、栝萎仁、大腹皮。单腹胀俗名蜘蛛胀,腹肿,四肢瘦,由脾气虚极,真脏已伤也。论中属腑句宜活参。妇人先肿胀而后经断者,为水分;先经断而后肿胀者为血分。水分,五皮饮送通经丸。血分,通经丸。先喘而后胀者,治在肺,五皮五子饮。先胀而后喘者,治在脾,理中汤、肾气丸。水肿先起于腹,后散四肢者可治;先起于四肢,后归于腹者死。凡病水分,皆阴胜,与气分不同。水肿症其色明润,其皮光薄,其肿不速,每自下而上,按肉如泥,肿有分界。病在气分,则阳症阴症皆有之,若病在水分,多阴症。凡虚肿溺涩,香苏散。湿胜不化,胃苓汤。湿滞中满,白术丸、枳术丸。因于肺者,五皮饮。因于脾者,补中汤。因肾阴虚,真阳无以化者,六味丸加牛膝、车前。因肾中命火衰,不能蒸动关门者,肾气丸。夫水为至阴,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肾虚则关闭,其水必逆而上泛,脾不能制而反为水所渍,故肌肉浮肿;肺不能化而反为水所凌,故气息喘急,皆阴胜之害也。经言膀胱藏津液,气化则能出。所谓气化者,即右肾命门真火也。火衰则不能蒸动肾之关门,而水聚焉。肾气丸,以桂附蒸动其关,积水始下,以阳主开也。此法不独治水肿,凡治胀者,其要亦在通阳而已。
凡下气虚乏,中焦气壅,欲散满则恐虚其下,欲补下则满甚于中,当以启峻汤峻补其下,疏启其中,故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启其中,中焦营运,壅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经所谓塞因塞用也。若水肿喘促,清理肺气为主,凡禽畜无肺者无溺,故水肿宜清肺也。
肿胀症,须分阴阳,湿热壅滞属阳,浊气凝滞属阴。阳症按之痛,阴症按之不痛。阳症起于中焦,阴症起于下焦。阳症治在腑,阴症治在脏。阳症宜清,阴症宜温。毫厘千里,不可不辨。
肿症易治,胀症难治。肿辨阳水阴水,阳水易治,阴水难治。胀症头绪更多,首辨有形无形。无形则轻剂宣通,有形则重剂攻伐。又须辨在络在经,在腑在脏,经络易治,脏腑难治。又须察虚实,实者可治,虚者难治,此其大纲也。然后再辨其因寒因热,因湿因痰,因气因血,因滞因积,审而治之。
徐灵胎曰∶胀满症,即使正虚,终属邪实,古人慎用补法。又胀必有湿热,倘胀满或有有形之物,宜缓下之。湿热无形,滞积有质,宜辨。按胀在肠胃,则食入胀加,治在通腑。若二便通调,则胀在脏,即肝脾肾等脏,如《灵枢》所论。或胀在肠外三焦脂膜间。《灵枢》所以谓胀皆在脏腑之外,排脏腑而廓胸胁也。
治在辨其阴阳虚实,上下表里,皮肤经络,气分,血分,水分。因寒因热,因湿因郁,因痰饮,因积滞。
或有形无形,宜汗宜利,宜分消,宜辛泄,宜清肃,宜温通,宜升举,宜疏利,宜补摄,宜开郁,宜缓攻,宜软坚化痞,宜理瘀导滞。要在宣通,勿用守补。若肿症身面大势已退,其肢节足跗之水湿浸润未消,宜针刺以决其流,此出路也。
肿胀脉候
沉而滑,浮而迟,弦而紧者,皆水肿。盛而紧,大坚以涩,迟而滑者,皆胀满。二病之脉,实大可治,虚微难治。
肿由腹散入四肢,可治;由四肢胀入腹,难治。凡水肿病,唇黑,肝伤;缺盆平,心伤;脐突,脾伤;
背平,肺伤;足心平,肾伤,五者不治。《灵枢经》曰∶腹胀,身热,脉大,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泄,脉大,二逆也;腹胀大,四末清脱形,泄甚,三逆也;腹胀,便血,四逆也。并不治。腹胀肚见青筋,腹胀便泄,久疟虚肿,皆不治。
附方
〔阴水〕实脾饮 见一卷湿。
〔利湿〕小厘清饮 见一卷湿。
〔阳水〕大橘皮汤 五苓散合六一散,再加 陈皮 木香 槟榔 姜
〔泄浊〕四苓散 见一卷暑。
〔利湿〕六一散 见一卷温。
〔风水〕越婢汤 见二卷咳嗽。
〔痞满〕半夏泻心汤 见一卷温。
〔健运〕六君子汤 见一卷中风。
〔阳虚〕金匮肾气丸 见二卷虚损。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肝逆〕解肝煎 见本卷诸气。
〔三焦〕廓清饮 陈 苓 枳 朴 泽泻 大腹皮 莱菔子 白芥子
〔消滞〕鸡金散 鸡内金 沉香 砂仁 陈香橼 为末,参汤下。
〔消导〕和中丸 陈 苓 夏 枳 楂 曲 麦芽 砂仁 五谷虫 香附
〔消补〕宽中汤 陈 苓 夏 枳 楂 曲 术 朴 莱菔子 姜
〔温补〕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温胃〕温胃饮 见一卷中风。
〔湿热〕小温中丸 二陈汤加 白术 神曲 生香附 苦参 黄连 针砂 醋水打神曲糊丸。
〔寒湿〕禹余粮丸 禹余粮 蛇含石 针砂 羌活 川芎 蓬术 三棱 白蔻 蒺藜 陈皮 青皮本香 大茴香 牛膝 当归 炮姜 附子 肉桂 研细,神曲糊丸。叶天士去附子、蓬术、青皮,加茯苓。
〔导水〕禹功丸 黑牵牛 茴香 姜汁 调服,或加木香。
〔攻下〕神芎导水丸 芩 连 黑丑 川芎 薄荷 大黄 滑石 水丸。
〔峻下〕舟车神佑丸 甘遂 大戟 芫花 大黄 轻粉 黑丑 青皮 陈皮 木香 槟榔 水丸。
〔蓄血〕桃仁承气汤 见一卷疫。
〔攻滞〕大小承气汤 见一卷温。
〔补脾〕归脾丸 见二卷劳瘵。
〔经断〕通经丸 赤芍 归尾 生地 川芎 牛膝 红花 桃仁 香附 琥珀 苏木屑 五灵脂
〔水胀〕五皮五子饮 五皮饮加 苏子 车前子 大腹子 葶苈子 菟丝子 入猪肝煮,蘸蒜食。
〔利湿〕胃苓汤 见一卷中风。
〔气虚〕白术散 术 苓 陈 曲 砂仁 五谷虫 荷叶 米汤调服。
〔消补〕枳术丸 见本卷痞满。
〔胃阴〕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喘胀〕安肺汤 黄芩 桑皮 贝母 花粉 杏仁 知母 天冬 沙参 枇杷叶
〔腹胀〕加味枳术丸 枳 术 陈 夏 芩 苏 桔 草 桂 槟榔 五灵脂 姜
〔导水〕导水茯苓汤 赤苓 麦冬 泽泻 白术 桑皮 紫苏 木瓜 木香 大腹皮 陈皮 砂仁 槟榔灯心水煎。
〔泻积〕二蛟散 芒硝三两,炒干为末,和老黄米三两炒研,加黑糖调服三钱。
〔血蛊〕调营饮 芎 归 陈 槟榔 蓬术 延胡 白芷
〔产妇〕大调经散 大黑豆(五钱) 茯苓(三钱三分) 西琥珀(三分半) 每末三钱,紫苏汤下,日三服。
〔血蛊〕小调经散 没药 西琥珀 桂心 白芍 当归(各一钱) 细辛 麝香(各五分) 酒、姜调服。
〔坚满〕当归散 归 芍 丹 术 陈 苓 桂心 木香 木通 槟榔
肿胀脉案
弟 寒湿肿胀,水渍经隧,少腹阴囊腿足通肿,大腹按之硬,缺盆平,肢冷目黄,面颊俱浮,便滑溺少,脉沉迟而虚,背寒腹热,坐不得卧,病在水分。法先分消,佐以通阳。防己、木通、大腹皮(洗)、猪苓、茯苓、薏米、半夏、砂仁壳、附子、姜。三服肿退肢暖。命却咸食淡,然后主以健运,佐以淡渗。去防己、木通、腹皮、附子加生术、鸡内金(炙)、半夏曲(炒)、杜仲。数服食进,微汗出,囊湿便干,此经腑水湿俱有出路。惟诊左尺虚,酌肾气汤桂心、牛膝、车前、茯苓、山药、椒目、茵陈、五加皮,薏米。十数服悉愈。后用八味丸调理得安。
侄孙 由腿胫肿入腹,渐至胸胁坚满,法在不治。姑与分消之剂,得汗,肿略退,然寒湿内蕴,非温通不愈。用浓朴、桂心、附子、牛膝、茯苓、大腹皮、砂仁壳、老姜。三服由面目退及胸腹,又数服腿足肿全消。
王 阴疟服劫药,疟止。面色晦黑,决其后必病胀,不信。予曰∶劫痰暂效,邪原未净,一也;
今卯月中旬木火司令,一逢辰上,湿痰内动,脾阳失运,必变中满,二也;毒品易犯食忌,三也;面黑无泽,肾水侮土,小便不利,四也。后果如言,视其目窠微肿如新卧起状,知其裹水。先用实脾利水之剂,再用金匮肾气丸料煎汤数十服,肿胀悉退。药乍止,时交未月,湿土已旺,渐胀小溲不利,又服前丸两月全愈。
族某 躯长体壮,病肿胀。或用破气消滞之品,胀益剧,行立肠几裂出,脐突,缺盆平,法本不治。
诊其脉细如丝,度必劳力伤精,脾肾两惫之症。询所由,自言长途辇重,池间出浴,酒后入房,忽觉溺涩,通是浊血,惊眩欲仆,食减腹膨,绷急欲死。遂用肾气丸料大剂煎服,减附子、丹、泽,熟地炒炭用,一剂腹有绉纹,再剂缺盆现,溺爽膈宽。又数服腹胀渐退,仍用加减肾气丸服。经言用力举重,若入房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故与肾气方合。后不守禁忌,饱食山芋及未熟鸡蛋,胀复作。求治,予言前方必不验,卒如言。
房兄 病后失调,面浮跗肿,腹膨食少,小水短涩,腰膝乏力。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然土衰必补其母,非命火不能生脾土。且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聚水。必得桂、附之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积水乃下,经所谓膀胱气化则能出也。用桂、附、参、术、炮姜、茯苓、车前、牛膝、砂仁、陈皮、山药为丸。一料而安。
陈 伤酒病单腹胀,诊其脉知脾阳虚。用葛花解酲汤加牛膝,枳 子,腹宽展,能进食矣。后用参术健脾丸去炙草、大枣,加益智仁(煨)、砂仁壳。服愈。
韦 病后感寒腹痛,渐成胀满,脉沉微,溺少,食入胀加。腑阳不行,治以温通,则胀已。大茴香、大腹皮(洗)、草果、木通、砂仁、益智仁(煨)、茯苓、广皮、煨姜。空心四服而愈。
石 腹胀不饥,小水不利,脉沉涩,腑气痹窒不宣。用砂仁壳、枳壳、木通、茯苓、益智仁、草果(俱煨)、五谷虫、鸡内金(俱炙)、莱菔子(炒研)。数服愈。
陈 五旬以上病单腹胀,食后作饱,得气泄略宽。明系胃病,服谬药,浸至胁满跗冷,脉来沉濡,左关微弦。症由腑气久衰,疏泄失职,气分延虚,渐干水分,致嗌干口燥,小水不清,化源乏力矣。通阳佐以益肾,通阳则传送速,益肾则气化行,腹胀自宽。沙苑子、韭子、怀牛膝(酒蒸。各钱半)、益智仁(煨)、橘白、砂仁壳(各一钱)、茯苓(三钱)、杞子、大腹皮(洗,各二钱)、枳壳(麸炒,钱二分)。十服胀宽口润,便爽跗温,右脉渐起,惟两尺虚不受按。加补骨脂。核桃肉,去腹皮、枳壳。食宜淡,戒腥腻难化及一切壅气食物。再以猪肚纳卵蒜其中,扎定,淡者食之。腑气通则纳食不壅,服之甚通畅,胀去七八矣。又加沉香、牡蛎十数服,小腹之硬者亦软焉。
族女 脘胀嗳腐,经迟腹痛,间发寒热。按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脾胃阳衰,纳运不旺,致胀满瘀停,宜乎营卫失度,冲任不调矣。仿《内经》浊气在上则生 胀之例,以通阳降浊。二陈汤去甘草,加白蔻壳、韭子、益智子(俱炒)、小茴香、谷芽、神曲(俱炒)、香附(姜汁制)、煨姜。数服诸症皆平。
沈氏 胎前腹满,产后面目肢体浮肿,咳频溺少,此肺气不降,水溢高原也。或劝用肾气汤,予力阻不可。
一服而小水点滴全无,胀益甚,脉虚濡欲绝。用五皮饮参茯苓导水汤,去白术、木瓜、槟榔、腹皮,加杏仁、苏梗、栝蒌皮、冬瓜皮、制半夏。数服肿消,腹渐宽矣。后用茯苓、半夏、生术、砂仁、薏仁、陈皮、苏子、木香、浓朴,水泛丸。服两料遂平。
按∶肺为水之上源,主气。此症水阻气分,以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溢则水留而为胀。其症年余无汗,得苏杏微汗而肿消,得五皮行水而便利,兼仿《内经》开鬼门、洁净府遗法也。
李氏 有年,食入气壅,绕脐积冷,胀连胸胁,溺少便溏,脉沉微。全是腑阳向衰,浊阴凝结。前用二苓、木通开太阳之里,砂仁、陈、夏理太阴之滞,干姜、浓朴、薏仁温通利湿,冷胀减,便溺爽,而胸痹未舒,犹是中脘清阳不旋之故。其家用俗传牛口中蚀出 稻草煎汤,服甚适。予仿用仲景栝蒌薤白白酒汤,加半夏、青皮、浓朴、乌药、木香。旋转清阳,可以纳谷。
张氏 腹 胀连带脉,腰围紧掣如束,脉坚而搏指,此病久兼入奇经。宜通其腑,并理带脉。枳实、大腹皮、怀中膝(酒蒸。各钱半)、砂仁、木通(各八分)、当归须、茯苓、郁李仁(各二钱)、郁金(六分)。
四剂胀宽,带脉亦不紧掣矣。后去郁李仁、枳实,加沉香(磨汁三匙)。数服全愈。
姜氏 五旬余,腹膨中空,外绷急,食入不加胀,头眩耳鸣,口干舌硬,溺赤沫,便艰,足重坠,脉沉微。症属三焦湿郁生火,《内经》亦谓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病跗肿,皆属于火。若郁热不除,遂成鼓胀不治。用山栀、大腹皮、黄柏、知母(俱酒炒)、生地、麦冬、丹皮、赤苓、冬瓜皮、车前子。数服已效。
后去黄柏、丹皮,加海金砂、萆 ,服得安。
眭妪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今脘中食入作饱,腑气不司下行,医用流气之剂,更致腰痛带下吐瘀,诊脉右关沉微。经所谓浊气在上则生 胀也。药以辛温通阳泄浊为宜。制半夏、砂仁壳、枳壳、益智仁、韭子、茯苓、陈皮、栝蒌皮、谷芽、杜仲、煨姜。数服诸症俱除。
纪氏 先因右胁痛,继而脘腹满闷,食入胀加。腑气失降,实由肝失疏泄。左关脉不甚弦,右寸近滑,恐属妊兆。泄肝通腑,仍不碍胎为稳。椒目、砂仁壳、茯苓、栝蒌皮、杏仁、陈皮、木香。数服而平。
赵 童年色萎腹蛊,脉疾寒热,无汗溺涩。以肾气汤治。牛膝、益智仁、车前子、茯苓、薏米、熟地、牡蛎。数服病减,加参、桂、砂仁壳。服愈。
张 小腹乃肝肾部分、胀满溺涩,已属下焦气化失司。今通大腹肿硬如石,脉右弦大,左虚涩,症属单胀。治宜通阳,勿用守补。党参、茯苓、牛膝炭。沙苑子。益智仁(煨)、杞子炭、沉香(磨汁)。数服溺爽胀宽。
张 黄胆积年不愈,近成单胀,腹坚满,食减便泻,乃气不化水。然神脉颓弱,难挽之 。姑用牡蛎、薏仁、茯苓、车前子、茵陈、砂仁壳。益智仁、牛膝、桂心。腹软溺利。伊芳兄复请,终以沉 辞之。
本 阴水腹大,肿硬如石,脉缓肢冷囊肿。用肾气汤。桂心(五分)、附子(三分)、蒸牛膝(二钱)、车前子(一钱)、茯苓(三钱)、大腹皮(钱半)。椒目(二十粒)。八服囊湿如淋,腹软溺利,加干姜、山药(研末)。大腹皮(煎汤) 泛丸。以通阳崇土防水而安。
张 胁痛胀,少腹肿硬,误服攻荡劫剂,胀剧,气注睾丸,脉沉小,右弦涩,乃肝失疏泄,气郁留浊。
治先理肝以泄浊,浓朴(七分)、小茴香、青皮(各钱二分)、枳壳(钱半)、茯苓、橘核(各二钱)、大腹皮(三钱)、延胡(八分)、椒目(二十粒)、车前子(三分)。四服胁痛疝坠俱止。但腹右硬痛不任偏卧,食不加胀,二便如常,按脉论症,单胀何疑。然病因脏损,治在通摄兼施。浓朴(五分)、枳壳(钱半)、牡蛎、茯苓(各三钱)、归须、橘核(各二钱)、牛膝(一钱)、桂心(三分)。四服症平。后仿肾气丸,用牛膝、车前、桂心、茯苓、山药、当归、牡蛎、白芍、萸肉,蜜丸。愈。
金氏 中年经断,脘腹胀大,季胁紧掣如束,食下满,超时痛,便泻日数行,晡后股胫重坠,脉阳搏阴微,症由瘕聚胞宫,气闭 留,可导使下。失治则冲病及带,腰围 急,中下焦气机钝窒,运纳无权,满痛瘕泄,气虚下陷,由来渐矣,前年立法温通腑阳,胀宽能纳。今先主通降,胀缓再议。半夏曲、茯苓、草果(煨),砂仁壳、苏子、橘白、大腹皮、川椒目、降香。三服满痛除。专调带络,为其气虚则 急而陷下也。
潞参、升麻、益智子、沙苑子、茯神、牛膝炭、当归须。三五服后,腰肋松而股胫复常。
邹 六旬外,由泄泻渐次足肿,入腹为胀,延及通腹坚满,面浮肢肿,水湿不运,溏泻未止。若论平昔嗜饮便红,宜丹溪小温中丸分理湿热。然脉来沉小,两尺如丝,明系脾肾久衰,火土俱弱,致气钝湿壅,清浊混淆。此消导破气,决非治法。但温理脾肾,兼佐泄湿,自可向安。炮姜(三分)、肉蔻、神曲(炒。各一钱)、益智仁(煨,钱半),茯苓(三钱)、牛膝(蒸)、砂仁壳(各一钱半)、大腹皮(洗二钱)、车前子、橘白(各八分)、冬瓜皮(二钱)、倒蚀牛口 稻草(二两。煎汤代水。)数服肿退泻止。去姜、蔻、神曲,加沙苑子、半夏曲、粳米(炒)。数十服胀全消。匝月后不节荤茹湿面,复胀,溺少,仍用牛膝、车前、茯苓、益智仁、炮姜、莱菔子、砂仁、麦芽、鸡内金(俱炒)。胀消而健。
韦 胸高突,腹肿硬,面黄鼻衄,足肿溺涩,夜分不寐。想成童后恣啖生冷,秋冬以来,邪痼气窒,延春身热膝冷,食入胀加,脏腑经脉窒痹。治先分理湿热,佐以软坚。栝蒌仁、山栀、茯苓、砂仁壳、大腹皮、车前子、牛膝、炒神曲、杏仁、生牡蛎、椒目。六七剂胀宽肿软者十四五。知肝失疏泄,脾失运输,分消中宜佐畅肝运脾。用陈皮、郁金、苏梗、当归、石斛、山栀、茯苓、薏苡、鸡内金(炙黄)、牡蛎,表里分消,而溺利汗出矣。惟晡后阳升,颊热头眩,溺色浑,行则气急,惧当春鼻仍易衄。治在降阳和阴。熟地、牛膝(俱炒炭)、丹皮、山栀、石斛、薏仁、赤苓、大腹皮、冬桑叶、灯心、小麦。溺清眩热已,惟宵则气急,寐不甚稳。去赤苓,加茯神、蒌霜、桑皮(蜜炙)、防己、炙草。数服气舒而胸突渐平,腹宽而膝冷渐和。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