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西医备考-->人体寄生虫学-->第二十章 昆虫纲-->第四节 白蛉

第四节 白蛉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白蛉属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是一类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全世界已知500多种,我国已报告近40种。

形态

成虫体长1.5~4mm,呈灰黄色,全身密被细毛(图20-18)。

图20-18 白蛉生活史

头部球形。复眼大而黑。触角细长,分为16节。触须分5节,向下后方弯曲。口器为刺吸式,喙约与头等长,基本构造与蚊同。喙内的食道向后延至头内为口腔及咽,口腔形似烧瓶,其内大多有口甲和色板;咽似舌状,内有咽甲(图20-19)。口甲、色板和咽甲的形态是白蛉分类的重要依据。胸背隆起呈驼背状。翅狭长,末端尖,上有许多长毛。停息时两翅向背面竖立,与躯体约呈45º角。足细长,多毛。腹部分为10节,第1~6腹节背面长有长毛,第1节的长毛竖立,第2~6节的长毛在不同蛉种或竖立或平卧或两者交杂,据此常将白蛉分为竖立毛、平卧毛与交杂毛3类。腹部最后两节特化为外生殖器。雄外生殖器与雌受精囊的形态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图20-19 白蛉口腔和咽

生活史

白蛉为全变态昆虫。生活史中有卵、幼虫、蛹和成虫4期(图20-18)。

1.卵 近椭圆形,大小为0.38×0.12mm,灰白色。可见于地面泥土里以及墙缝、洞穴内。在适宜条件下,6~12天孵化。

2.幼虫 小毛虫状,白色。分为4龄。一龄幼虫长1.0~1.5mm,四龄幼虫约3mm。幼虫尾端具尾鬃,一龄幼虫只有1对,二至四龄幼虫有2对。幼虫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 体外无茧,尾端连附有四龄幼虫蜕下的皮,淡黄色,长约4mm。蛹不食不动,6~10天后羽化为成虫。

4.成虫 羽化后1~2天内即可交配。雌蛉一生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进行,可产卵多次。整个生活史所需时间与温度、湿度及食物有关。21~28℃是白蛉发育的最适温度,从卵至成虫约需6~8周。雄蛉交配后不久死亡,雌蛉可存活2~3周。

生态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虫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约10~12cm处为多见。凡隐蔽、温湿度适宜、土质疏松且富含有机物的场所,如人房、畜舍、厕所、窑洞、墙缝等处,均适于白蛉幼虫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时后吸血,多在黄昏与黎明前进行。各蛉种吸血对象可有差别。通常竖立毛类蛉种嗜吸人及哺乳动物血;平卧毛类蛉种嗜吸鸟类、爬行类与两栖类动物血。

3.栖息与活动 成虫通常栖息于室内外阴暗、无风的场所,如屋角、墙缝、畜舍、地窑、窑洞、桥洞等处。同一蛉种可因环境不同而表现不同的栖息性,如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在平原地区为家栖型,栖息于人房、畜舍内;在西北高原为野栖型,多见于各种洞穴内。白蛉的活动能力较弱,其活动范围较小,一般在30m内。

4.季节消长与越冬 白蛉的季节分布与当地的温度变化有关。通常一年白蛉出现约3~5个月。如在北方,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始见于5月中、下旬,6月中旬达高峰,9月中、下旬消失。大多数蛉种一年繁殖一代。白蛉以幼虫潜藏于10cm以内的地表浅土内越冬。

我国主要蛉种

1.中华白蛉指名亚种(Phlebotomuschinensis chinensis) 成虫体长约3.0~3.5mm,淡黄色,竖立毛类。口甲不发达,无色板。咽甲的前、中部有众多尖齿,基部有若干横脊。受精囊纺锤状,分节,但不完全;囊管长度是囊体长度的2.5倍。雄蛉上抱器第2节有长毫5根,2根位于顶端,3根位于近中部,生殖丝长度约为注精器的5倍。

中华白蛉指名亚种在我国分布广泛于北纬18~42º,东经102~124º地区,是黑热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2.中华白蛉长管亚种(P.c.longiductus) 形拟指名亚种,两者主要区别在于该亚种的受精囊管长度是囊体长度的5.8倍;生殖丝长度约为注精器的10.6倍。国外分布广泛,国内仅限于新疆。

与疾病的关系

白蛉除了叮人吸血外,能传播多种疾病。在我国仅传播黑热病。

1.利什曼病

⑴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病原是杜氏利什曼原虫。该病分布广泛。在我国广大流行区的主要媒介为中华白蛉指名亚种,仅新疆为中华白蛉长管亚种、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major wui)和亚历山大白蛉(P.alexandri)。内蒙古和甘肃部分地区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近年来发现在我国川北和陇南山区存在以中华白蛉为主要媒介的黑热病自然疫源地。

⑵东方疖:又称皮肤利什曼病,病原是热带利什曼原虫。该病主要分布于地中海、中东及印度等地。

⑶皮肤粘膜利什曼病:病原是巴西利什曼原虫。该病分布于南美洲。

2.白蛉热:病原为病毒,其可经白蛉卵传至后代。该病流行于地中海地区至印度一带。

3.巴尔通病(Bartonellosis)病原为杆菌状巴尔通氏体,分布于拉丁美洲。

防制

根据我国防制中华白蛉的经验,因白蛉活动范围小,飞行力弱,采用以药物杀灭成蛉为主;结合环境治理和做好个人防护的综合防制措施可收到明显效果。

1.药剂杀灭成蛉 在白蛉高峰季节之前,使用二二三、马拉硫磷、杀螟松进行室内滞留喷洒,或用敌敌畏熏杀。

2.环境治理 整顿人房、畜舍及禽圈卫生,使其保持清洁干燥,并清除周围环境内的垃圾,清除幼虫孳生地。

3.个人防护 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涂擦驱避剂或用艾蒿烟熏。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