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育婴家秘-->卷之四-->疟疾

疟疾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疟论经中五六般,时师总号是脾寒,

治分三法须求瘥,不及家传平疟丸。

疟疾之候,始而呵欠,继而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战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未几,内外告热,头痛而渴,但欲饮水,呕恶烦满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按《内经》有五脏疟,有六经疟之病名,世人总论之日脾寒。盖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本也。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惟小儿脾胃素弱,放邪乘虚入,随其所入,而为五脏六腑诸疟之名也。故吾之先人分为七疟,风、寒、暑、湿、食。鬼、劳也。治疟之法,初则截之,谓邪气初中,正气未伤,故先驱之使去,不可养以为患也。中则和之,调邪气渐入,正气渐伤,或予补气血药中加截药,或于截荫中加补气血药,务适其中,以平为期。末用补法,调邪久不去,正气已衰。当以补其脾胃为主,使正气复强,邪气自退矣。余各因七症,条陈三法于后,以为后学之绳墨也。

风疟者,因感风得之,恶风自汗,烦渴头疼。风,阳气也,故先热后寒。初得之宜发散,麻黄白术汤主之;不退者,柴胡汤加常山槟榔乌梅截之;久疟不已,宜补中益气汤主之。

麻黄白术汤:治感风发热。

麻黄(去节),桂枝青皮陈皮川芎白芷半夏曲,紫苏,白茯苓,白术,桔梗甘草(炙),加细辛,槟榔,等分。

为散,量儿加减,枣姜引,煎,未发前二时服。

寒疟者,因感寒得之,无汗恶寒,挛疼面惨,阴气也,故先寒后热,宜与发散寒邪;养胃汤加桂主之。如不止,以平胃散加槟榔草果截之。疟久不止,白术散去干葛,加干姜主之。

养胃汤:治感寒发疟。

草果,藿香,各五钱。陈皮,七分半。百草,肉桂,各一钱。

为末,入生姜、马梅,煎服,量儿大小。

暑疟者,因伤暑得之。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食不泄,烦渴且呕,肌肉消烁,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汤主之;不止者,去石膏加贝母、常山、槟榔截之;又不止者,补中益气汤主之。

柴胡白虎汤:治伤暑发疟,即小柴胡合白虎汤也。

温疟者,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坐卧湿地得之。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宜胃苓汤主之。不退以平胃散加衣茯苓、槟榔、常山截之,久不迟宜参苓白术散主之。

胃苓汤:治伤湿发疟,即平胃、五苓二方相合也。

食疟者,一名痰疟,饮食不节,饥饱有伤致然也。凡食啖生冷腌藏,鱼肉肥腻,中脘生痰,皆为食疟。其候若饥而不

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宜去其食积,四兽饮主之;不止,以二陈汤送下红丸子截之。久不已,宜六君子汤加青皮主之。

四兽饮:治食积,和胃消痰。

半夏,人参,茯苓,白术,橘皮,生姜,乌梅,大枣,各等分。甘草炙,减半。

上[口父]咀,用盐少许,水浸湿纸厚裹,慢火寰,宜量儿大小,水煎服。

红丸子: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三棱(水浸软,切片),莪术(煨),青皮,陈皮,各五钱。胡椒,干姜,各三钱。

米醋煮粳米粉糊丸,粟米大,红丹为衣。每服十丸至十五丸,二陈汤下。

鬼疟者,如疫疠传染之病,山溪峦瘴之毒,客忤无辜,寤寐惊怖之变皆是也。气之所中,化为毒涎,乃生寒热是也,名鬼疟。俗用符水退之,此龙术王所咒,留祝由科。及有针间使穴而愈者,有针鞋带五毒而愈者,至一草一虫皆可怯之。信乎治病尚无正方也,宜先用截药逐出恶涎,后用发散之药解其毒气,不退,用柴胡汤调之。

鬼哭饮:治疟久不愈者。

常山,槟榔,白茯苓,鳖甲、酥炙。各等分。

上[口父]咀,用桃柳枝七寸同煎,临发日五更服,略吐恶涎。

回圣丸:治诸疟,不分远近。

穿山甲、二钱半,灰炒至胖黄,另研末,鸡骨、常山、槟榔,乌梅(炒),各一两。

水煎,糯米糊丸,随大小为丸,红丹为衣,十五丸至三十丸,临发五更温酒送下。

神应丸祛疟有验。

当归(酒蒸晒干),柴胡,各一两。穿山甲(灰炒,切)。知母

酒糊丸,临发前夜用清茶朝北服一次,至发日五更又朝北服一次。

五神丸治疟疾万应。

东方巴豆,五钱。麝香,二分半,南方官桂,五分。膛砂白矾各二钱。北方青黛,五钱。黑附子,三钱。中央硫磺,五钱。雄黄,一钱。

定于五月五日各修为末,该方包放,至午时,取五家粽尖为丸,梧桐大,每服一丸,绵裹于未发前一日晚,男左女右,塞鼻孔中,立效。

六和汤发散毒气。

人参,草果,知母,贝母,马梅,白芷,槟榔,柴胡各等分。常山加倍。

[口父]咀,大枣调水各半,未发前一日煎,露一宿,临发五更服,或香苏散加川芎、白芷、苍术、当归、乌梅。

柴胡汤:治疟久不愈。

柴胡半夏与黄芩,甘草常山白茯苓,

苍术乌梅姜草果,槟榔苏叶及青陈。

水煎服。

如前数症,经久不瘥,真气已耗,邪气犹存,则有所谓劳疟者焉,治法又不同。

劳疟者,表里俱虚,真元未复,疾虽暂止,小劳复发,调之劳疟,久疟成劳者是也。当调养气血,加减十全大补汤主之。

十全大补汤,即八物汤黄芪、官桂是也,再加陈皮、半夏、姜、枣煎服

疟母者,弥年起岁,经汗、吐、下,荣卫亏损,邪气伏藏,胁间结癥痞,谓之疟母,此症不可急攻,当补其胃气,以渐而攻。经云:表其半而止也。鳖甲饮子主之。

鳖甲饮:治疟久不愈,肠中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鳖甲、君,醋炙,倍用。黄芪、蜜炙,人参,当归,白术,茯苓,川芎,白芍,甘草,陈皮,青皮,半夏曲,三棱,槟榔,厚朴,柴胡,各等分。

上[口父]咀,加生姜、大枣、乌梅,水煎。

家传秘法:治疟不间远年近月,不发不截,通用平疟养牌丸主之,试甚验。诚治疟之仙法也。

人参,白术,白茯苓,炙甘草,陈皮,青皮,半夏曲,苍术(制),厚朴(炒),草果仁,柴胡,黄芪,猪苓泽泻,桂枝,常沿山末,鳖甲(醋炙),当归,川芎,各等分、

十九味,各取末和匀,酒糊丸,黍米大,米饮下。

有癖块加三棱、莪术,各煨、研入内。

有食疟成疳,又复伤食,腹中有癖,控之坚硬渐热,无时多哭者,前方去苍术、草果、常山、黄芩、猪苓、泽泻,加炙黄芪黄连木香砂仁夜明砂干蟾(炙)、使君子肉、神曲麦芽,等分末未,神曲糊丸,米饮下。

有病疟又发搐者,此亦食疟、积疟也。热甚生风,痰壅作搐,只止疟,掠搐亦止矣,宜小柴胡汤加大黄、常山、槟榔主之。如不止,惊疟俱发,以致肝旺脾衰,变为疳症,囟陷唇白,头发成穗,宜两治之,用加减当归龙荟丸,以平肝,内带治疳之药,又用加减参苓白术散为丸,以补其脾,内带退惊之药,试之甚验。

加减当归龙荟丸:治疳热发搐,又治惊疳。

当归,川芎,龙胆草,龙荟,黄芪,黄连,半夏曲,青皮,柴胡,人参,白茯苓,木香,甘草(炙),栀子仁,等分。

神曲糊丸,竹叶汤下。

加减参苓白术丸:治疟久成疳,谓之疳疟,又名劳疟,兼治脾虚生风发搐者,用之神效。

人参,白术,白茯苓,甘草(炙),黄芪,白芍,官桂,陈皮,山药,莲肉,使君子肉,鳖甲,神曲,夜明砂,龙胆草,天南星,等分。

荷叶浸水煮糊丸,黍米大,米饮下。此与上二万同,量儿病,制而裁之也。

有惊后变疟者,此脾虚也,宜平疟养脾丸琥珀抱龙丸相间服之。

有疟后变惊者,此脾胃虚也,亦如前二方相间服之。

有疟后变惊者,此脾胃虚极也,乃慢惊风症,难治,宜加减参苓白术丸、琥珀抱龙丸主之。

有疟痢并作者,初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常山、槟榔、大黄土之;不已者,只用参苓丸和之。

疟后变痢者,此胃气下陷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白术、黄连、木香。

有疟泄并作者,初用柴苓汤主之。

疟后变泄者,宜胃苓丸和肉豆蔻丸服之。

有疟后变咳嗽者,此因疟退后复伤风也,宜微发散,参苏饮主之。

有疟后浮肿者,此病极多,宜胃苓丸,五皮汤下;或用胃苓汤合五皮汤同服。

有疟后腹胀者,看有癖无癖。有病者,从痞治,宜前平疟养脾丸,加治癖、腹胀法治之;光癖者,治腹胀,胃苓丸宜多服。

有疟后食少,黄瘦不长肌肉者,此疳也,谓之疳虚,宜肥儿丸和平疟丸主之。

疟疾炙法

如久不止,灸大椎一穴,内庭二穴,在足大指次指外间陷中各一壮。

几疟之昼发者,宜用前法。有夜发者,此邪在血分也,宜麻黄桂技汤加地黄红花生之;不止者以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升麻治之,提至阳分,然后用当归、茯苓主之,以常山、槟榔、乌梅截之。

疟有一日一发者,易已;有间日一发、二日一发者,难已。惟平疟养脾丸。服久,则以渐移近,至一日二发者,得大汗而解。俗人见其服药之后,反近日发,有疑而不肯服者,不可与言药者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