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育婴家秘-->卷之四-->肿病证治-->腹胀
腹胀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腹中胀满受虚寒,秘结须从实热看,
热多寒少休妄议,虚虚实实夭人年。
大抵小儿多因饮食、饥饿、生冷、甜腻,聚结不散,或因久患疳积,及症后癖块不消,皆能为胀,按之如鼓,膨脝者是也。故有疳胀、虫胀、积胀、食胀、虚胀、冷胀种种不同,一言以约之,寒胀是也。故疳虚者皆属寒,宿食积癖皆属热。各随虚实主治,庶不差误。
钱氏云:小儿腹胀,由脾胃虚寒攻用②作也。实者,闷乱喘满也,可下之,不喘。喘者,虚也,不可下。若误下致脾虚气上,附肺而行,肺与脾子母皆虚。肺主目胞、腮之类,脾主四肢。母衰甚,必主目跑腿肿也。黄色者属脾,治用塌气丸渐消之,使上下分消,其气则愈也。
②攻:忠信堂本作“故”。
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热则生热,当识此意,勿误也。
凡治小儿虚腹胀,先服塌气丸不愈,腹中有食积结粪,小便黄,时时微喘,脉伏而实,时时饮水能食者,可下,瘥。木香槟榔丸主之。脾初虚而后有积者,不可便下,以肥儿丸调之;不愈,以三棱丸主之。
塌气丸:治小儿虚腹胀大者,加萝卜子,名褐丸子。
胡椒,一两。蝎尾(去毒),五钱。萝卜子(炒)。加陈皮,青皮,木香,各三钱。
未,面糊为丸,粟米大。服五七丸,陈米饮下。
三棱丸:治先脾虚,后伤食,不可下者,及疳疾腹胀。
三棱(醋炒),莪术(制),青皮,陈皮,枳实,厚朴(麦焙),半夏、姜汁(炒),黄连(炒),香附(醋焙),川芎,使君子肉,夜明砂,神曲,麦芽,干蟾(烧存性),槟榔,木香,砂仁,各三钱半,当归,一钱。
另取神曲煮糊,丸,黍米大,服二十丸至五十丸,米饮下。大便黄,涎臭秽为度,此积滞去也。
治小儿腹胀法用:
煎服。食少加白术。
一法用虾嘛一个,人猪肚内煮熟,去虾嘛,将肚食尽,效。
如有因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丁香脾积丸。有因食多肉多腹胀者,用三黄枳术丸,料内加香附、半夏,蒸饼,丸服。
实者宜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也。
《针经》曰:夫胀者皆在脏腑之外,排靠脏腑而廓离胁,胀满皮肤,故曰胀。大抵寒胀多而热胀少,治宜详辨之。如腹胀时减者为虚,腹满不减者为实;按之濡者为虚,按之坚者为实。如大病疟痢之后胀者为虚;外感风邪寒邪入里者,及伤饮食者,其胀为实。虚者补之,内加行气之药,勿太犯温,及成热中也。实者下之,内加补脾之药,或先补脾而后下之,勿大下之,恐伤胃气,常用家秘胃苓丸,以柴苏汤下,多服。
病胀气喘者,宜分气饮主之。
分气饮:治肿胀。
桔梗,赤茯苓,陈皮,桑白皮(炒),大腹皮,枳壳,半夏,藿香,紫苏,等分。甘草,减半。
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姜三枣二,煎服。
病胀者,腹坚而大,腹皮无纹,脐突背平,胸高而喘,或滑泄,皆不可治。
《内经》曰:五实者死,腹紧胀一也,气上喘二也,身壮热三也,脉供数四也,大小便秘五也。如此五实者,宜急下之,得利者生,神效丸主之。方用:
大戟,芫花,甘遂(醋炒),泽泻,葶苈子(炒)。连翘,桑白皮,木香,赤小豆(炒),黑牵牛(炒,取头末),各等分。
大枣(蒸,去核),捣泥,丸,麻子大,量儿,槟榔汤下,以利为度。
此乃救急之方,非可常用,得利后,用参苓白术散,去甘草补之。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