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证治准绳·幼科-->集之二·肝脏部-->-->杂证类惊

杂证类惊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海藏云∶心神不安,四君子加辰砂半分,枣汤调下。又有一证,欲发疮疹,先身热惊跳,或发搐搦,此非惊风,当用发散药。〔曾〕暑风一证,因夏月感冒风热太甚,致面垢唇红,脉沉细数,忽发惊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饮辰砂五苓散琥珀抱龙丸自安,切勿以温剂调补。

消暑清心饮 解伏热中暑,烦躁作渴,神气不清,及有惊搐,名暑风证,投之即效。

香薷(去老梗) 泽泻(去粗皮。各一两) 扁豆(炒熟,去壳,研) 净黄连 羌活猪苓(去皮) 浓朴(去粗皮,姜汁浸透,炒) 白术 干葛 赤茯苓(去皮) 升麻 川芎(各半两) 甘草(三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带凉服。治暑风证先投此剂得效,次服却暑丹,其搐不发矣。

薛氏于急慢惊痫之外,又出惊风一证,其候虚惕怔忡,气怯神散,痰涎来去,泄泻色青,盖惊之轻而虚者也。若惊入心,则面赤夜啼,用栀子清肝散加黄连。入肝则面青眼窜,用柴胡清肝散。入脾则面黄呕吐,虚汗嗜卧,用六君加柴胡、山栀。

入肺则面白喘急,用异功散加柴胡、桔梗。入肾则面黑,啮奶切牙,用六味地黄丸

若因乳母恚怒肝火,或膏粱积热,遗儿为患,或儿吐泻伤脾,清气不升,风木陷入太阴传变等因,皆能致此,当随主治,否则必成慢脾也,须预慎防为善。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