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幼幼集成-->卷三-->疟疾证治

疟疾证治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经曰∶ 疟皆生于风。又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夫风与暑阳邪也,寒与水阴邪也。然风为阳中之凉气,暑为热中之寒邪,合是四者而言,无非皆属乎寒,故俗号为脾寒,谓病邪客于肌肉之间,而脾应肉也。及疟之将发,必先手足厥冷,以脾主四肢也。经言暑者,言时气也;寒者,言病气也。虽邪气自浅而深,郁寒成热,然终不免寒为本,热为标耳。久而不解,纵实变虚,非大补真气,大健脾胃,莫能瘳也。

疟必有寒有热,盖外邪伏于半表半里,正在少阳所主之界。出与阳争,阴胜则寒;入与阴争,阳胜则热。

即纯热无寒为温疟,纯寒无热为牡疟,要皆自少阳而造其极偏,故补偏救弊,亦必还返少阳之界,使阴阳协和,而后愈也。谓少阳而兼他经则有之,谓他经而不涉少阳,则不成其为疟矣。疟之不离乎少阳,如咳嗽之不离于肺也。

凡小儿触冒风寒暑湿,客于皮肤,积于脏腑,邪正相攻,阴阳偏胜,发为寒热往来。阳不足则先寒后热,阴不足则先热后寒。寒多热少者,阴胜阳也;热多寒少者,阳胜阴也;阴阳互攻,则寒热相半。其初也,必内有痰食,致脏气不流,故发而为疟。

疟之正发有定期,其间有一日,间日、二三日者。此脏气有盛衰,邪之轻重不等也。发于夏至后处暑前者,三阳受病,伤之浅而暴也;发于处暑后冬至前者,三阴受病,伤之远而深也。发在子后午前者,阳分受病易愈;发在午后子前者,阴分受病难愈。尤当以寒热多寡,禀受强弱而参之,则得矣。

疟疾之证,始而呵欠,继而足冷,面色青黄,身体拘急战栗,头项腰脊俱痛,寒去未已,内外皆热,头痛而渴,但欲饮水,呕恶烦满而不嗜食者,皆其候也。由小儿脾胃素弱,邪气得以乘之,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然要不离乎脾胃。其证亦有五,乃风寒暑湿食也。治法之要,宜分国中末而治之。初则截之,谓邪气国中,正气未伤,略与疏解,则驱之使去,不可养以为患也;中则和之,谓邪气渐入,正气渐伤,或于补中加截药,或于截中加补药,务适其中,以平为期;末用补法,谓邪久不去,正气已衰,当补其脾胃为主,使正气复强,则邪不攻自退矣。

一、风疟,因感风得之,恶风自汗,烦渴头疼。风,阳也,故先热后寒。初时宜发散,桂枝白术汤;不退,小柴胡常山槟榔乌梅截之;久而不退,补中益气汤多服自愈。

一、寒疟,因感寒得之,无汗恶寒,挛急面惨。寒,阴也,故先寒后热。宜发散寒邪,养胃汤加桂心;不止,平胃散加槟榔、草果截之;久不止,六君子汤加姜、桂。

一、暑疟,因伤暑得之,阴气独微,阳气独发,但热不寒,烦渴少睡,呕恶时见,肌肉消烁。宜解暑毒,柴胡白虎汤;不止,去石膏加贝母、常山、槟榔截之;久不止,补中益气汤。

一、湿疟,因冒袭雨湿,汗出澡浴,坐卧湿地得之。身体重痛,肢节烦疼,呕逆胀满,胃苓汤;不退,平胃散加茯苓、槟榔、常山截之;久不止,参苓白术散

一、食疟,一名痰疟,由饮食不节,饥饱有伤然也。凡食啖生冷鱼肉油腻之物,以致中脘停痰,皆为食疟。

其候饥不欲食,食则中满,呕逆腹痛,宜去其食,四兽饮;不止,以二陈汤红丸子;久不止,六君子汤加青皮、姜、桂。

有疟痢并作者,初用小柴胡加当归白芍、槟榔以解表导滞;不已,六君子汤加桂枝。

疟后肿,此病极多。胃苓丸、五皮汤下;不消,六君子汤加姜、桂、砂仁,四肢冷者,加附子

疟后食少黄瘦,不长肌肉者,将欲成疳,但以平疟养脾丸调之,多服自愈。

有夜疟,此邪在血分,宜麻黄桂枝汤加地黄红花。不止,以四物汤小柴胡汤升麻,提出阳分,用四君汤加常山、乌梅、槟榔截之。

【入方】

桂枝白术汤 治感风而发热疟。

嫩桂枝(一钱) 杭青皮(一钱) 真广皮(一钱) 正川芎(五分) 香白芷(五分) 法半夏(一钱二分)白云苓(一钱) 漂白术(六分) 家苏叶(七分) 芽桔梗(五分) 尖槟榔(五分)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于未发前二时服。

小柴胡汤 方见卷二伤寒门。

补中益气汤 方见卷一保产门。

养胃汤 治感寒发疟。

草果仁(姜制,五分) 藿香叶(一钱五分) 真广皮(姜汁炒,一钱) 上桂心(一钱) 甘草(五分)

生姜三片,乌梅一粒,水煎,热服。

平胃散 治寒疟不止,以此截之。

苍术(一钱二分) 紫川朴(一钱五分) 真广皮(一钱二分) 炙甘草(一钱) 尖槟榔(一钱)草果仁(姜汁炒极熟,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清早空心服。

六君子汤 方见卷二类搐门。

柴胡白虎汤 治伤暑发疟,但热不寒。

官拣参(一钱) 北柴胡(一钱二分) 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熟石膏(一钱五分)净知母(一钱) 炙甘草(一钱) 晚粳米(一撮)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未发前服。

胃苓汤 方见卷二伤湿门。

参苓白术散 方见卷三疳证门

四兽饮 治食疟,和胃消痰。

官拣参(一钱) 法半夏(一钱二分) 白茯苓(二钱) 真广皮(一钱) 漂白术(一钱二分) 老生姜(一钱) 大红枣(一枚) 肥乌梅(三粒) 炙甘草(五分)

净水浓煎,半饥服。

二陈汤 方见卷三呕吐门。

红丸子 治食疟食积,气滞腹胀。

三棱 莪术 杭青皮 真广皮 真胡椒干姜(以上各三钱)

共为细末,早米粉煮糊为丸绿豆大,黄丹为衣。每服一二十丸,二陈汤煎送。

五皮汤 方见卷二伤湿门。

平疟养脾丸 不问远年近日,此药不发不截,诚治疟之王道,又擅去疟之良能也。

官拣参(切片,焙干) 漂白术(土炒) 白茯苓(乳蒸) 真广皮(酒炒) 杭青皮(醋炒) 法半夏(焙)漂苍术(焙) 紫川朴(姜制) 北柴胡(酒炒) 嫩黄 (蜜炙) 结猪苓(炒) 宣泽泻(炒) 嫩桂枝(焙)小常山(焙) 大鳖甲(醋炙) 白当归(酒炒) 正川芎(酒炒) 粉甘草(炙) 草果仁(姜制各等分)

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丸米粒大。每服一二钱,米饮下。有痞块者,加三棱、莪术。久疟体虚者,非此莫愈。

麻黄桂枝汤 治夜疟血分有邪,宜用此发散其血中风寒。

净麻黄(一钱) 柳桂枝(一钱二分) 片黄芩(一钱) 光桃仁(十五粒) 炙甘草(一钱) 大生地(一钱)鲜红花(五分) 葱白(一茎)

水煎,热服。

四物汤合小柴胡汤 治夜疟,以此提出阳分。

大熟地(二钱) 大当归(一钱五分) 杭白芍(一钱) 正川芎(一钱) 官拣参(五分) 北柴胡(一钱)片黄芩(一钱) 法半夏(一钱) 炙甘草(五分) 绿升麻(一钱)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

加味四君汤 治夜疟已出阳分,以此截之。

官拣参(一钱) 漂白术(二钱) 白云苓(一钱五分) 炙甘草(一钱) 小恒山(一钱) 尖槟榔(一钱)肥乌梅(三粒)

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发日微温服。

 

疟疾简便方

小儿凡发疟疾,多有病气。须常烧檀香,以僻其邪,更常熏其衣褓等物,气秽去而邪易除矣。

凡疟药必露者,疟乃暑邪之因,露为肃杀之气。《性理大全》谓雾属阳,露属阴,雾生物,露杀物,则知暑邪逢露即解矣。

凡疟疾口渴,切不可饮冷水冷茶,并生冷之物,犯之其病益甚,惟以姜汤乘热饮之。此良法也。

凡疟疾热未全退,切不可令其饮食,必俟其热已退尽,方可食之。不然,终成癖积。

凡服止截之药,必须饿过发时,不发,方可吃粥,食早疟必再作,下次截药无灵矣。

清邪止疟方(李士材制) 升麻、柴胡各二钱,提阳气上升,使远于阴而寒可止;黄芩、知母各一钱五分,引阴气下降,使远于阳而热自已。生姜三钱,却邪归正;甘草五分,和其阴阳,二三剂自止。

四神酒 治久疟不止,一服即住,永不再发。用常山一钱五分、槟榔一钱、丁香五分、乌梅一个,好酒大半碗,略煎,露一宿。发日空心冷服。

无痰不成疟,所以疟家多蓄痰涎溢饮。常山能破涎逐饮,故有截疟之功,然须用于发散表邪之后,及提出阳分之时,则发无不中矣。凡服常山,切勿热服,须露一宿为妙。热服则吐,生用亦吐,与甘草同服亦吐。凡大虚之体,切宜斟酌,未可遽投。

小儿邪疟,其发无时,日期不定,乍早乍晚,或有或无者,名为邪疟。以麝香五厘,同好京墨同研,书“去邪辟魔”四字于额上,效。

小儿热疟不寒者,用穿山甲一两、大红枣十个,同烧存性为末。每用一钱,发日五更,白汤调服。

小儿久疟不止,用大鳖甲,小者不用,以醋炙枯研末。每一钱或钱五,隔夜一服,清晨一服,将发时一服,无不断者。

疟来寒多热少,饮食不思,用良姜一两麻油炒,炮姜一两,共为末,每二钱,用猪胆汁调成膏,临发时热酒调服;或以猪胆汁和丸如芡实大,每服七丸,酒送亦佳。胆属甲木,取其引入少阳也。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