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外科证治全书-->卷三-->项部证治(计五证)

项部证治(计五证)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筋脉颈项俗名脖项,之前有缺盆,缺盆之中即任脉之天突穴,为颈前居中第一行脉。缺盆之上有人迎穴,喉间开一寸五分,属胃,为颈前第二行脉。人迎后一寸五分名扶突穴,属大肠,即颈前第三行脉。扶突后名天窗穴,属小肠,即颈中第四行脉。天窗后为胆脉,颈中无穴,乃第五行脉。胆脉后名天牖穴,属三焦,即颈中第六行脉。天牖后天柱穴,属膀胱,即颈中第七行脉。天柱后居颈之中央者督脉也,名天府,自前中一行至此为第八行脉。

缺盆,(缺盆穴在横骨上左右各一,为一十二经之道路。)手阳明大肠、手太阳小肠,足阳明胃、足少阳胆、手少阳三焦脉俱入缺盆。手太阴肺、足阳明胃、足少阳胆、足太阳膀胱俱结缺盆。

天柱疽,生项后高骨即大椎骨也,患形初起如卧蚕极痒。鱼尾毒,生项后发际下两旁骨,俗热,不食,气逆咳嗽。结喉痈,生项前结喉之上,又名猛疽,以其毒瓦斯猛烈也。夹喉痈,生结喉之两旁。俱按阳痈阴疽则例治法。

生项后入发际正中,因与口对,故俗名对口,患偏两旁则名偏对口。治当辨其红白∶色红者口干作渴,饮水不歇,小便频数,或淋沥作痛,舌上燥黄如鸡内金者,乃肾水枯竭,心火上炎,此证最恶,急用加减八味丸以滋补之,否则不救。余按痈疽治法。

五通丸(通用五十。)

醒消丸(通用四十七。)

败毒汤(通用三。)

内托散(通用三十八。)

阳和汤(通用五。)

十全大补汤(通用二十六。)

加减八味丸(通用四十六。)

生于肩之上,耳之前后。初起肿核皮色如常,日渐长大,坚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痛,半载两日,以阳和汤,犀黄丸早晚轮服,外敷抑阴散。如溃,贴阳和解凝膏,内亦以阳和汤、犀黄丸轮服,日日不间,可冀收功。若经久溃,气血衰弱,形体瘦削,破烂紫斑,渗流血水,或肿泛如莲,秽气熏人,愈久愈大,越溃越坚者,俱属败证不治。

紫元丹(通用五十一。)

阳和汤(通用五。)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抑阴散(通用五十八。)

小者为瘰,大者为 ,生于项间。初起一小核在皮里膜外,不觉疼痛,皮色不异。渐大如桃蛤蜊坚硬作痛作肿者,名马刀瘰 ;一包而生数十枚者,名莲子 ;绕项而生者,名蛇盘;其形大小不一连接数枚者,名子母 ;如黄豆结荚一般者,名锁项 ;形小多痒者,名风;生项间延至胸腋者,名瓜藤 ;一枚上堆累三、五枚盘叠成攒者,名重台瘰 ;生如鼠形丸每服三分,淡姜汤下,日三次。外敷乌骨膏。小孩不能服丸者,用小金丹日日敷之,至愈乃止。数年忌食香橙,食则复发。

一、内溃烂或成脓未溃者,或兼有未尽成脓者,则用犀黄丸止其已溃之痛,松其成脓未溃之汤、加味二陈汤加味保元汤、四物养荣汤,皆可随宜选用,外贴阳和解凝膏。

一、溃烂延至肩、胸、胁下,不堪之极,四、五年不能愈者,用洞天救苦丹三服、犀黄丸六,皮色变白、孔内红活,接服大枣丸,肌肉渐长,用生肌药收功。

一、有烂至咽喉,饮热汤外觉热痛者,乃危险之极,稍迟则烂穿咽喉不救。急取硬柴心一根骨然后按前治法。

一、凡溃后,疮中或有紫块,切不可妄用针刺,当听其自化。

雄樟散

雄黄 樟脑(等分)

上研粉 麻油调,频扫患上。

灸瘰 秘法(存验。)

取肩尖、肘尖骨缝交接处,各有一穴,即手阳明经肩 ,曲池二穴也。当以指甲掐之,觉有酸效。)

又,瘰 不论已成未成,已溃未溃,俱宜灸之,以手仰置肩上微举起,则肘骨尖自见,即是剂。按此法乃单灸曲池,以多为贵也。然但用前法,则已妙矣。倘有不应者,又当以此法治之。

子龙丸(通用五十六。)

小金丹(通用五十二。)

犀黄丸(通用四十八。)

阳和汤(通用五。)

加味二陈汤(通用十八。)

加味保元汤(通用二十九。)

四物养荣汤(通用二十七。)

洞天救苦丹(通用五十三。)

乌龙膏(通用六十。)

阳和解凝膏(通用七十七。)

大枣丸(通用五十五。)

咬头膏(通用六十一。)

瘰 多由风热毒邪与血气相搏,郁结成核,如贯珠于耳项之间,肿硬白色摇夺不动而有根者,便是瘰 。用药多有不效,最宜于用灯火,至易至妙。

灯火 法

如 在左,则 左边, 在右,则 右边。前至颈上耳脚下起,离六分地,一点一点直下乳,次过胁动者。不是瘰 ,初起红肿,便是痈疽,不可作瘰 治。

陈士铎先生治瘰 方名消串丹

白芍(一两) 白术(一两) 柴胡(二钱) 天花粉(三钱) 茯苓(五钱) 陈皮(一钱)附子(一片) 甘草(一钱) 蒲公英(三钱五分) 紫背天葵(五钱)

上药煎,连服八剂,将药减半,再服十剂而瘰 尽化,再服一月全愈。接服六君子汤,以为善后之计,断不再发。此方妙在蒲公英与紫背天葵为消串之神药,然非佐之以白芍、柴胡,则肝木不平,非辅之以白术、茯苓,则脾土不健,何以胜攻痰破块之烈哉。又得附子之力,以引群药直捣中坚,所以能起沉 于旦夕耳。

又云∶人有久生瘰 ,两颈之间尽多溃烂,胸膈之上无非痰块,已有破头欲腐者,遂至身体也。大约瘰 初起,以解郁为先,而佐以补虚,以消其毒。倘执寻常法,祛痰败毒为事,鲜不速毙者,方用转败散。

转败散

人参(二两) 柴胡(二钱) 白芍(三钱) 银花(三两) 当归(二两) 半夏(五钱) 白术(一两)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四剂,胸间之痰块尽消,再服四剂,颈上溃烂亦愈,将前方减半,再服十剂,疮口悉平,再不发也。

内消瘰 应验方

土贝母 白芷(各五钱)

共为细末,糖霜调陈酒下三钱,重者三服愈。

又方

用鼠矢,两头尖者为雄,圆者为雌,拣开各晒干研末,男用雌,女用雄。将鸡子一个,顶上打一小洞,倾去白,但存黄,入鼠矢在内,以满为度,搅匀,用皮纸封固洞口,饭上蒸熟去壳,临卧时搓碎,火酒送下隔一日再服。虽远年破烂者,不过三、四次即愈,末破者即消。

生于颈下天突穴之间,由汗出之后,邪风袭于皮腠,起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津水,误用甚者须兼服消风散

消风散

荆芥 防风 苍术 当归 薄荷 蝉蜕 石膏 木通 牛蒡子(各一钱五分) 生地(三钱) 甘草(七分)

水煎,食远服。

樟硫散

硫黄(一钱) 樟脑 川椒红 生白矾(各二钱)

研末,用白罗卜一个掏空,将药填满,以罗卜盖之,纸包三、四层,灰火内煨半时许,俟冷取出,同熟猪油调稠搽患上。

(俗名落枕。)

颈项强急,转移不便,乃膀胱经感风寒湿气所致,或闪促亦令项强。用硼砂研细,以骨簪蘸津挑硼砂,点两目内,泪出稍松,连点三次,立时即愈。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