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教材-->中医眼科学-->第八章 胞睑疾病-->第五节 风赤疮痰

第五节 风赤疮痰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本病是指胞睑皮肤红赤如朱,兼见水泡、脓泡,甚至局部溃烂之眼病。一般认为它与西医学之眼睑皮肤炎、眼睑湿疹等相似。此外,也有人认为其与眼部带状疱疹相似。

[病因病机]

一、脾胃蕴积湿热,复受风邪,风湿热三邪结于胞睑。

二、心经伏火,外受风邪,风火上冲胞睑。

本病之病因虽然也有风湿热三邪合而为病者,但偏于热,风邪化热,风热化火,湿火蒸腾于上,或风火上冲等,病机以火毒上攻胞睑为主,这是与睑弦赤烂不同之处。

[临床表现]

风赤疮痍的临床表现与睑弦赤烂一样比较复杂,其典型症状是胞睑浮肿痛痒,皮色红赤如涂朱砂,继之,红赤处渗出粘液,生脓疮甚至溃烂。

另一种是胞睑微肿,睑生水泡,成簇的水泡可波及同侧面颊额腮。局部灼热掀痛。水泡基底潮红,但水泡之间不融合。日久水泡内也可灌脓,愈后结痂。

也有睑皮肤红赤糜烂,或生丘疹,日久不愈。渗出粘液,局部作痒难忍者。

上述各种,日久失治皆可侵及黑睛,变生星点云翳等症。

[诊断依据]

一、胞睑皮肤红赤如涂朱砂,常伴有痒痛之症。

二、局部水泡、脓泡出现,或水泡、脓泡破溃流水。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睑弦赤烂相鉴别。虽然两病均在眼睑部发红赤湿烂,但睑弦赤烂的病变局限于眦部睑弦,不波及睑皮肤面。与之相反,风赤疮痍是以眼睑皮肤的病变为主,一般不波及睑弦。

[辨证论治]

本病虽由风邪引动,然病发之后,风邪化热化火,故治疗不以祛风为主,而以清热泻火除湿为主。

一、内治

(一)脾肺风热

[主证]胞睑肿痒,皮色红赤,少量丘疹,渗出粘液。

[证候分析]脾土蕴热,移热于肺,脾肺内热复受风邪引动,上攻胞睑。肿痒为风,脾肺热则睑皮肤红赤,热郁而起丘疹。风热灼烁津液,则变生粘液渗出于外。

[治法]清脾肺,佐以除风。

[方药]除风清脾饮加减(方解详见沙眼)。

(二)风热湿毒壅盛

[主证]胞肿红赤掀痛,水泡簇生或生脓泡,甚至溃破糜烂腥臭,渗出粘液。

[证候分析]脾胃蕴湿,被风热蒸灼,风湿热毒上攻胞睑,以致红肿掀痛。湿毒盛而致水泡簇生,或生脓泡。邪毒化火则溃烂腥臭,渗出粘液。

[治法]祛风除湿,泻火解毒。

[方药]除湿汤加减。临床可加土茯苓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三)风火上攻

[主证]胞睑红赤如涂朱砂,掀痛难忍,局部坏疽溃烂。

[证候分析]风邪引动心火,风火上攻,搏结于胞睑,病急而重,风胜而肿,火盛而红赤掀痛,风火燔土而胞睑溃烂。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方中炒牛蒡子、薄荷、炒僵蚕、柴胡疏风;黄芩升麻连翘甘草马勃板蓝根有清热泻火解毒之效。

二、外治

(一)用擦药方外擦局部,以清热解毒,除湿止痛。

(二)局部敷布滑石粉或精制炉甘石粉,以除湿清热。

(三)穴位注射:维生素B穴位注射(第四颈椎旁开5分处)。

[预防调摄]

对本病的预防,平素应注意增强体质,精神舒畅,避免过劳、睡眠不足、眼睑外伤等。

发病后的护理也特别重要,尽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清除渗液脓液,不宜用水制剂或中药煎剂直接薰洗。避免用手揉搓患部。

[转归预后]

本病包括的西医眼科病种甚多,预后各类型差异很大。如属眼睑带状疱疹,无角膜并发症者,一般作好处理,一周左右可以自愈。一旦侵及角膜则严重影响视力,预后不良。如属眼睑湿疹者,病情缠绵难愈。但若不继发感染,也不会使眼睑溃烂。护理不好,侵及结膜、角膜者,病情加重,治疗更增加困难。如属丹毒,则发展迅速,失治可使局部产生坏疽,一般预后不良。属眼皮肤炎者,失治也可化脓,或侵及睑深层而成睑脓肿。总之,无论哪一种,护理好并及时治疗,是预后好坏之关键。

[文献摘要]

一、《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风赤疮痍歌》:“风赤疮痍眦睑生,黑睛端好睑烂红,脾经风热宜急治,久生翳膜遮瞳睛,加减四物汤生地,苦参牛蒡薄荷风,当归赤芍天花粉,连翘荆芥穗川芎。”

二、《眼科纂要·眼皮腐烂》:“岩按,此症乃湿热停滞于脾胃所致,宜服除湿汤,兼服决明丸。若烂甚者,须加灸法于眼鱼尾穴,以小艾灸四、五壮,以膏药封之绝妙。”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