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推拿抉微-->第四集·治疗法-->疟疾

疟疾

大字体 | 正常字体 | 简体 | 正體
分享到: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周梦觉曰∶儒者读书十年,穷理十年,自谓于医已通三昧。及其视病,两相龃龉,不归责药肆之假,便诿咎染病之真。与之强辨无庸也,请试之治疟。夫疟病之浅而显者也,最易足以验医之得失。世之用劫药,而侥幸以成功者,不在此论。如果堂堂之阵,正正之师,而百战百胜焉,庶可悬壶都市,负笼乡邦;犹是投之罔效,屡易其方,古籍糠,空披万卷,寒窗灯案,辜负十年。经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余读经文,而知疟脉之所以弦也。躯壳之内,肿腑以外,属半表半里,而邪居之,宜脉之弦,与少阳同。是故风无常府,以所中处为府,其中顶骨也。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阳明之脉,循发际至额颅,邪气并于阳明,令人头痛,洒淅寒甚,久乃热,则为阳明之疟。少阳之脉,上抵头角,下耳后,邪气并于少阳,令人头痛、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则为少阳之疟。至于太阳之脉,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正过风府处,故头痛、腰重、体重、寒从背起。所以中于阳者,太阳之疟居多,其中 骨也。三阴之脉,皆发于足太阳之脉,上膝股内入腹。邪气并入太阴,令人足软,不嗜饮食,多寒热,则为太阴之疟。厥阴之脉,入毛中,绕阴器,邪气并入厥阴,令人足软,小腹满,小便不利则为厥阴之疟。至于少阴之脉,上股后廉直贯膂,正当风府处,故足软,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所以中于阴者,少阴之疟居多。其中于阳也,阳气渐入于阴分,日下一节,其行也迟。故其作也,日晏一日,难愈。其中于阴也,阴气转入阳分,日下二节,其行也速。故其作也,日早一日,易愈。治之之法,疟在三阳,则以三阳治之,疟在三阴,则以三阴治之。倘弦化脉虚有汗,但辅其正气,而邪自除。则统阴阳而温补之,未有不随手而效者。机要曰∶疟有中三阳者,有中三阴者,其症各殊,同《伤寒论》。知治伤寒,则知治疟。余谓第知治伤寒,犹不足以治疟。知伤寒矣,而知邪客风府,则足以治疟矣。所同于伤寒者症,所异于伤寒者脉。伤寒之脉,随阴阳变迁,疟症之脉,一弦字贯澈。知所以治伤寒,而于阴阳胜复之理,邪正交战之时,脏腑行径之穴,无不灼知之矣。业医者欲验一己之功修,请自试之治疟。

梦觉阳明经症疟疾方

葛根(一钱) 升麻(五分) 黄芩(一钱) 白芍(一钱) 草果(一钱) 炙草(一钱)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梦觉阳明腑症疟疾方

大黄(一钱) 芒硝(一钱) 槟榔(一钱) 浓朴(五分) 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梦觉少阳疟疾方

青皮(七分) 浓朴(七分)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茯苓(一钱) 半夏(七分) 白芍(一钱)草果(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青皮引)

梦觉太阳经症疟疾方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杏仁(一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梦觉太阳腑症疟疾方

焦术(一钱) 茯苓(一钱) 猪苓(一钱) 泽泻(一钱) 草果(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梦觉三阴疟疾方(附子理中汤加草果)

玉竹(一钱) 焦术(一钱) 干姜(七分) 草果(一钱) 炙甘草(一钱) 附片(三分) 生姜(一钱)大枣(一枚)

梦觉虚症疟疾方 统治虚疟。

黄 (一钱) 焦术(一钱) 附子(三分) 首乌(一钱) 当归(一钱) 玉竹(一钱) 草果(一钱)茯苓(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周梦觉之疟疾症治,固已精美完善。然考其所本,多半出自仲景。不过仲景简而赅,而梦觉繁而详。实则本仲景之法以为治,即无不治之疟,亦无治不能愈之疟。盖疟,系风寒由外之油膜,以入内之油膜者。而仲景之治疟,则根据少阳以为治,必使邪之由外而入者,仍由外而出。今人不查此中原理,动以截止为能事,每至旋愈旋复,即以其不能根本解决也。予每以仲景之法治疟,凡遇疟之一二剂不能全愈者,必劝其多服数剂,使其卒归于愈,愈而不复。今将其原文摘入,虽为治疟者之备考,夫亦曰存古云耳。

张仲景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之。

唐容川曰∶《内经》言疟邪藏于风府,旁连募原。募即膜也,膜之原在脐下,即三焦之连网矣。三焦、膀胱皆肾之府,三焦为阳府,而化水行于里,则为小便;膀胱为阴府,而化气于表,则为卫气。《内经》就疟所发言,责在卫气,故邪在太阳之风府。仲景就疟之所留言,故责在三焦膜原。是以疟症,未有小水清利者,三焦之决渎病也。

仲景以少阳立论,其义在此,正与《内经》互相发明。后人不知三焦,至谓仲景之证与《内经》不合,谬矣。

张仲景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十五日愈。设不瘥,当月尽解。如其不瘥,当云何?曰此结为 瘕,名曰疟母。

当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

鳖甲(炙一钱) 射干(一钱) 黄芩(一钱) 柴胡(一钱) 鼠妇(一钱) 干姜(一钱) 大黄(一钱)桂枝(七分) 石苇(一钱去毛) 浓朴(一钱) 紫葳(即凌霄一钱) 半夏(七分) 阿胶(一钱)芍药(一钱) 丹皮(一钱) 虫(一钱) 葶苈(一钱) 人参(一钱) 瞿麦(一钱) 蜂窠(一钱)赤硝(一钱) 蜣螂(熬,一钱) 桃仁(二钱)

上二十三味为末,取 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升,俟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用鳖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无鼠妇,赤硝二味)

唐容川曰∶夫疟邪本伏于营血之中,卫气会而始发,故久则营血结聚而为疟母。卫气不通,而为留痰。是血为疟母之主,痰属卫气所生,乃疟母之兼有者也。故治疟母,以攻利营血为主,而行痰降气为辅。知此则知仲景此方,破血之药,所以独多,总是治营以通卫也。

涂蔚生曰∶各家之对于疟症,所以先寒后热,以及结成疟母之理,虽不乏精细辨论,而能理由充足,不致令人疑虑者,殊少其人。以余度之,疟症即系邪气伏居少阳油膜之上,而下焦化生之气,亦必须循油膜上行而外达,以为护卫。今以邪气之阻,不得外达,而为护卫,故始而恶寒特甚。迨至邪正交战既久,纷争已毕,终系邪气势弱,而正气势强。孰知正气愈郁结,而勃发愈猛,故继而发热特甚。设使邪随汗出,则疟可冀愈。否则,病患设为健壮,化生正气迅利,则正气之团结亦速,出与邪争亦急。今病者之体有强弱,化生之气有迟缓,故疟有一日一发,间日一发。营血之行,以卫气为转移,今卫气屡为邪气郁阻,而营血不能随其郁阻,经火炼以为郁滞,而为疟母焉。夫疟母名者,以邪气纵随正气纷争尽出。而此血之凝滞,与邪伏居油膜无异,仍可使疟疾发生焉。故主鳖甲 虫大黄桃仁等味,攻血者,以攻利之。浓朴葶苈等味,理气者,以疏散之。然犹虑邪未尽除也,仍用柴胡桂枝以解之,人参以托之。血虚受伤也,兼用阿胶白芍以固之。余则清热涤水之味,务使其邪气尽除,不至血痰交结而为疟母焉。此说此见,不知有合圣意否,尚希国内高明医士随时教正是幸。

张仲景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吐,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瘦肌肉。

唐容川曰∶阴气指少阴心肾也。心肾之阴虚,故热而少气,心中烦冤。邪气能入于心,而内藏于心,皆少阴阴气孤绝之证也。阳气指太阳膀胱也,水中之阳,化气为热,以卫周身。今独有阳气则纯热,合于阳明,则为手足热。

合于三焦,则欲呕。外合于腠理分肉之间,则令肌肉消烁。治少阴,宜鸡子黄汤。治太阳,宜白虎汤。后世如清瘟败毒饮一方,可以兼治。

按《史记·仓公传》风瘅客脬,言瘅邪客居膀胱。此瘅疟亦发于膀胱,与牡疟正相对,牡疟是邪在心也。

张仲景曰∶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白虎汤加桂枝

知母(一钱) 石膏(一钱) 甘草(一钱) 粳米(一钱) 桂枝(七分)

唐容川曰∶身无寒但热,为白虎汤之正证。加桂枝者,以有骨节烦疼症,则有伏寒在于筋节,故用桂枝以逐之也。

张仲景曰∶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

蜀漆散

蜀漆(一钱,烧去腥) 云母(一钱,烧二日夜) 龙骨(各等分。上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

附《外台秘要》三方∶

牡蛎汤 治牡疟。

牡蛎(一钱) 麻黄(一钱) 甘草(一钱) 蜀漆(一钱)

注意∶蜀漆即常山苗也。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蒌根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

柴胡(一钱) 人参(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一钱) 栝蒌根(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柴胡桂姜汤 治疟多寒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

柴胡(一钱) 桂枝(七分) 干姜(一钱) 栝蒌根(一钱) 黄苓(一钱) 牡蛎(一钱)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