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十四-->方脉小便不禁合参
方脉小便不禁合参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小便不禁频数,古方多以为寒,而用温涩之药,殊不知属热者多。盖膀胱火邪妄动,水不得宁,故不能禁而频数来也。故年老人多频数,是膀胱血少,阳火偏旺也。治法当补膀胱阴血,泻火邪为主,佐以收涩之剂,如牡蛎山茱五味之类,不可用温药也。
盖病本属热,故宜泻火,因水不足故火动,而致小便多,小便既多,水益虚矣。故宜补血泻火以治本,收之涩之以治标,至于小便不禁,出而不觉者,属虚属寒,赤者是阴不足,白者是气虚,而元阳亏极。
丹溪治一老人,患小便不利,因服分利之药太过,遂致闭塞,点滴不出,此因分降,而清阳之胃气下陷也。用补中益气汤,一服而通,但因先多用利药,损其肾气,遂致通后,遗尿一夜不止,复急温补其肾而后已。凡医之治是证者,未有不用渗利之剂,谁能固其肾气之虚哉!若有善法丹溪者,已明知其肺虚也,乃以补中益气汤,送肾气丸,岂不上下相须,子母并益耶!《灵枢》言∶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其病虚则欠缺,小便遗失,肺为上焦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肾又上连于肺,为子母也。母虚子亦虚,自然之理。东垣云∶小便遗失,肺金虚也。宜禁劳役,安卧养气,以黄 人参之类大补之,不愈当责之肾。《经》曰∶膀胱不约为遗溺。仲景云∶下焦渴则遗溺失便;又云∶下焦不归,则遗溲,盖下焦在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溲便,下焦不归其部,不能约制溲便,故遗溺,如天暖衣浓,则多汗,天冷衣薄则多溺,多溺者寒也。至于不禁,虚寒之甚,非八味九不效。古方如菟丝子丸,鹿茸散,二气丸俱可选用。戴氏云∶睡着遗尿者,此亦下元虚冷,小便无禁而然,宜大冤丝子丸,猪胞灸碎煎汤下。凡遗尿皆属虚,刘河间为热甚客于肾部,干于足厥阴之经,挺孔郁结,甚而气血不能宣通,则痿痹,神无所用,故津液渗入膀胱,而漩溺遗失,不能收禁也。即《内经》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此系热症,不可不知。考之薛按∶有因劳发热作渴,小便自遗,或时闭涩者,作肝火血虚,阴挺不能约制为治,午前补中益气汤,加山药山茱,午后六味丸,月余悉退,故不禁之病,虽有热症亦虚火多而实热少,倘以虚症误投泻火,顷刻危殆;慎之,大抵频数,尚有虚热,不禁纯属虚寒也。世治遗失,但知补涩,不知荣卫不调,而使其正气冲和,连用各行其道,遽以敛剂投之,虽暂止而必复作,要知肺者,主气以下降,生水以下输,膀胱者,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能约束也,此两经者,实为总习,肺虚者为上虚,当补气,惟补中益气而已,此治肺虚而救其上源也。不愈,当分以治之。若膀胱虚,则为下虚,当涩脱挟寒者,当温补,滑脱者,当收涩,挟热者当清利。有因病淋,多服利药太过,致溺不禁者,大剂参 少佐熟附。妇人生产,因稳婆损胞,而致小便不禁者,须以参 为君,芎归为臣,桃仁、陈皮、茯苓为佐,煎以猪羊胞中汤,极饥时饮之,大剂连服,切不可缓,须令气血骤长,迟则难以成功矣。
妊妇尿出不知,用炙桑螵蛸,益智仁为末,米饮二钱。若脾肺气虚,补中益气汤加益智仁。肝肾阴虚,六味丸,若脬中有热者,加味逍遥散,在老人多由下元不足,婴儿多由阳气尚微,不能约束,并宜温补。
有妇人病后,小便出屎者,此阴阳失于传送,名大小肠交也。先调阴阳,次为补中益气。
治心肾俱虚,神志不守,小便淋沥不禁。
赤茯苓 白茯苓(各等分) 为末,以新汲水,先澄去筋膜控干,别取地黄汁,与好酒同于银石器内熬成膏,搜和丸,如弹子大,空心盐酒嚼下一丸。
水芝丸
治下焦真阳虚弱,小便频数,日夜无度。
莲肉去皮,不拘多少,用好酒浸一宿,猪肚一个,入酒,莲肉在内,水煮熟,取莲肉,焙干,为末,酒糊丸,芡实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治产时伤脬,小便漏出。
生黄丝绢一尺,剪碎,白牡丹根、皮,用千叶者,白芨各一钱,为末,水煮至绢烂如饧,空心顿服,服时不得作声,作声即不效。
治阳气虚弱,小便不禁。
桑螵蛸(三十个,炒) 鹿茸(酥炙) 黄 (各三两) 牡蛎(煨) 人参 赤石脂(各二两) 为末,每服二钱,空心粥饮调服。
又方
桑螵蛸(同桑皮炒) 远志 石菖蒲 龙骨( ) 人参 茯苓 当归(酒炒)龟甲(醋炙,各一两) 为细末,参汤调服二钱。
治大人小儿,下元虚寒,小便不禁,或成白浊。
家韭子(炒,六两) 鹿茸(酥炙,四两) 苁蓉(酒浸) 牛膝(酒浸) 熟地黄当归(各二两) 杜仲 石斛 干姜(泡) 桂心(各一两) 菟丝子(酒浸) 巴戟(去心,各一两五钱) 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盐汤温酒任下。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