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书籍-->中医著作-->疡医大全-->卷二十 \ 胸膺脐腹部-->胁疽门主论
胁疽门主论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互联网,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胁疽(图缺)
《灵枢》云∶发于胁,名曰败 。败 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状大痈脓,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锉 翘草根各一升,(《甲乙经》锉 草、赤松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为取三升,即强饮浓衣,坐于釜上,令汗至足已。
王肯堂曰∶胁疽属手厥阴、心包络、足厥阴肝火热毒,怒气相并而作,宜速治,不然溃烂不敛,多致危殆。(《准绳》)
陈实功曰∶胁痈多从郁怒肝火而发。虚怯人多有之,肥胖内实者无此证。初起宜栀子清肝汤,解郁泻火;已成四妙汤加香附、青皮;脓成者即针之,勿伤内膜;溃后八珍汤加山萸肉、牡丹皮、泽泻,兼滋肾水。若虚劳而得者,破流臭败稀脓,补托不应者,俱死。(《正宗》)
汪省之曰∶胁痈即穿胁痈,左为痈,右为疽,乃风湿入于骨间,日久不散,渐觉皮麻骨痛,发于腰胁。气虚胃弱之人,切不可过与补阳之药,恐内受热剂则虚热愈盛,盛则透伤内膜,切宜慎之。(《理例》)
又曰∶昔一人胁下生痈,后成漏疮,状如牛眼,脓血不止。治法以盐少许纳牛耳中,然后取牛耳中垢敷漏上,数次即瘥。如不用盐,牛耳不痒,垢亦难取,故取垢必须盐也。
胡公弼曰∶人之两胁,乃足厥阴肝经气分出入之道路,一有阻滞,不得疏通,郁而为痛,故血亦因之而凝聚矣。是以胁之上下发毒,皆属肝经。(《青囊》)
王肯堂曰∶蜂窝两胁双发疽,或发于左胁,或发于右胁,或两胁双发,乃足厥阴肝经期门及章门穴,是经多血少气,如上至渊液、辄筋二穴,属足少阳胆经,多气少血,因气虚而得,不可用热剂,恐伤骨膜。(《准绳》)
冯鲁瞻曰∶胁痈者,乃足厥阴、少阳之经,相火之司也。苟或肝胆之气不平,则风火内搏,荣逆血热而郁聚为脓矣。(《锦囊》)。
《心法》曰∶胁疽生于软肋,肋有硬骨者为肋,肋下软肉处为季胁,乃肝胆怒火凝结而成。多生体虚之人,初如梅李,渐长如碗如盆。
胁疽门主方
胁痈。
地榆 金银花(各五钱) 川贝母 当归(各二钱) 穿山甲(炮) 赤芍(各三钱) 皂角刺 连翘 白芷(各一钱五分) 甘草节(一钱) 夏枯草(一两)
先煎后入药 鼠粘子(一钱五分) 紫花地丁(一两)
煎滤汁再入 鲜菊花根一两捣汁和服。
注意:本文来自互联网,并由中医村中医网负责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评论: